缩略图

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分析

作者

卢盼彦

江苏省启东市桂林小学

摘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传递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自然地融入德育元素,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品德的影响,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小学阶段作为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与发展,也是适应新时代需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新人的有效途径。

一、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座蕴含着丰富道德教育资源的宝库,等待着教师去挖掘和展现[1]。教师要选择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经典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与温暖,从而来充分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以《曹冲称象》为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聪明孩子的智慧表现,更是一次深入探讨品德与智慧如何相辅相成的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曹冲能够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背后反映的是他对问题的认真态度和不懈探索的精神。并且,故事并未表现出曹冲因自己的智慧而变得自满,反而突显了他谦虚的品质,这一点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曹操对儿子想法的支持,也展现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父母的认可与支持是激励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关键因素。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这些道德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正面导向的经典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感人案例作为辅助材料。比如,通过讲述爱迪生历经无数次失败最终发明电灯泡的故事,来强调坚持不懈和勇于创新的价值;或是分享现代社会中普通人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课文背后蕴含的信息,还能够让他们体会到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及社会责任感。

二、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相互尊重且支持性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分享个人的情感与见解,并促进师生及同学间的积极沟通。当探讨特定文本或相关主题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反思其中蕴含的道德议题,从而培养其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课堂中的情感交流是创建高效学习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有效传递,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以《纸的发明》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纸张的诞生如何改变了人类记录信息的方法?这项创新又怎样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通过讨论历史上为改进造纸技术而奋斗的人物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克服困难的精神,如蔡伦改良造纸工艺的故事,不仅是科技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关于坚持与创新精神的典范。此类对话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古人面对逆境时展现出的顽强毅力。进一步而言,在课堂上引入伦理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当今世界没有纸张,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不仅旨在让学生意识到纸张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及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现代生活中纸张浪费现象的关注以及减少纸张消耗对保护森林资源意义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珍惜自然资源的理念,并鼓励他们在日常行为中实践节约用纸等环保措施[2]。

三、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参与

在课程思政的框架下,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这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的价值[3]。通过设计并执行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例如探访历史遗迹、参与志愿服务或发起环保项目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的不同面向,从而学习并实践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安排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不仅能让他们直接接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还能激发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以此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在访问后分享个人感悟,并探讨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外,志愿服务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帮助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可以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作为社会成员所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以一次前往养老院的探访为例,孩子们可能会亲手制作礼物或者表演节目给老人们看,这样的经历往往比课本上的描述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促进形成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念。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在实践中融入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结语: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我们意识到这一过程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范畴,而是关乎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通过精心挑选与诠释语文教材,并结合教师自身的影响力及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将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而且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培蕾.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8):53-56.

[2]温彦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78.

[3]张雪芬.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7):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