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土民族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课程转化路径研究

作者

林丽英

武平县鼓楼幼儿园 364300

引言

本土民族文化是幼儿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地方特色与社会价值。在幼儿园教育中,区域活动以其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特点,为文化内容的融入提供了良好契机。然而,传统区域活动往往侧重技能训练,缺乏对本土文化的系统呈现与深度体验。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有机转化民族文化元素,既保有游戏趣味性,又兼顾文化传承性,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区域活动的理论框架与民族文化教育理念,结合实践案例,分析五条转化路径,旨在为教育一线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思路。

1 环境创设与文化场域融合

幼儿园区域环境是儿童自主活动的物质载体。将本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环境设计,需从“看得见”“玩得起来”“用得上”三个维度入手。首先,通过在建构区、角色扮演区、艺术区等不同场域布置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物和图像,如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剪纸、年画、地方乐器模型等,让幼儿在视觉上感受到文化氛围。其次,提供与文化相关的材料包和工具,如竹编材料、布艺拼贴、泥塑道具,鼓励幼儿在自由建构和创作中体验民族工艺的质感与技法。再次,设计文化主题墙、文化故事角,将本土神话传说和节庆习俗以图文和音像形式展示,同时配备可动手操作的小道具,使幼儿能够边观看边参与。此外,教师应定期更换与节令配套的环境布置,如端午节龙舟模型、中秋节灯笼创作区、农忙时节插秧体验空间,确保文化环境随季节与活动主题动态更新。通过环境创设让幼儿在“生活即课程”的氛围中,自然地感知和探索本土民族文化,为后续的活动设计奠定基础。

2 教师角色重塑与文化解读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由知识传授者转向游戏组织者、文化引导者和观察记录者。首先,教师需具备本土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敏感度,通过专题培训和田野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民俗、历史与艺术要素,从知识层面提升文化解读能力。其次,在区域活动开展中,教师通过抛出问题、提供背景故事、示范操作等方式,引导幼儿从工具使用走向文化意义的理解,例如在竹编区不仅教授编织方法,还讲述竹在地方经济和生活中的价值与传说。再次,教师要学会“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幼儿参观地方博物馆、手工艺作坊,邀请民间艺人或文化传承人进园示范、开展体验工作坊,让幼儿在真实场景和互动中感受文化内涵。最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敏锐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和文化表达,及时记录并在分享环节进行点评,鼓励幼儿用自编故事、角色扮演、小手工等形式展示对文化的理解。通过教师角色的重塑,区域活动不仅是“做做玩玩”,更成为文化渗透和情感认同的深度场域。

3 游戏化活动设计与课程转化

将民族文化内容转化为幼儿“能玩、想玩、会玩”的游戏项目,是实现文化融入的关键。首先,以节庆活动为背景,设计一系列游戏环节:如端午节制作“龙舟竞渡”纸船比赛,竞赛中讲解龙舟文化;春节期间开展“年兽”角色扮演与“贴福字”互动,帮助幼儿理解节日习俗;小年时开展“祭灶游戏”,模拟送灶君上天的民俗,寓教于乐。其次,将传统工艺融入竞赛与探究活动中,如设置“刺绣马赛跑”区域,通过比拼荷包绣花的速度与创意,引发幼儿对布艺文化的兴趣;在农耕区布置“迷你稻田”,组织“插秧接力”,让幼儿在游戏中体悟传统农业文明。再次,可将民族音乐和舞蹈元素嵌入体能区,开展“踩鼓点”传绳活动,让幼儿随着地方鼓点节奏传绳并进行花样变化,增强节奏感与团队合作精神。最后,设计“文化寻宝”系列任务卡,结合园内各区域文化特色藏点,鼓励幼儿组队完成寻宝路线,并在探险中积累文化知识。以上游戏化设计注重文化与游戏的高度融合,既保留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本土民族文化价值。

4 家园共育与社区资源联动

本土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度需要家庭与社区的协同支持。幼儿园可通过“文化带回家”手册或亲子制作包,将区域活动中的文化主题延展至家庭,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并参与制作、表演和分享。定期举办“文化家庭日”活动,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地方特色美食、手工、歌舞展示,实现亲子共学。与社区文化站、乡村学校、非遗传承中心建立合作,开展“文化探访日”,在社区广场或传统工艺坊开展区域活动外的户外文化体验,拓宽幼儿的文化视野。社区志愿者与传承人可进园担任短期“文化导师”,进行民间表演、故事讲解与体验辅导。家园共育与社区联动为区域活动提供丰富资源,也让幼儿在社会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本土民族文化的社会意

义与时代价值。

5 评价机制创新与持续发展

区域活动成效需多维评价。除知识与教师观察外,还应纳入观察记录、作品集、幼儿自评与家长反馈。教师可建立“文化成长档案袋”,收集手工作品、绘本、短视频等,并记录幼儿体验与情感变化;定期举办“文化沙龙”,让幼儿展示成果并自评;通过访谈与问卷收集家长意见。整合这些数据,优化下学期主题与资源,实现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

结论

本土民族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需环境创设、教师转型、游戏化、家园共育与评价创新协同推进,将活动打造为文化体验课堂。未来应强化教师文化素养和跨领域合作,运用 AR/VR 等技术拓展文化呈现,提升沉浸感与互动,为幼儿提供多元学习场景,培育文化自信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闫玥 , 孟媛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以柯尔克孜族刺绣为例 [J]. 学前教育论坛 ,2024,(02):58-64.

[2] 杨浩男 . 民间玩具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J]. 玩具世界 ,2024,(12):236-238.

[3] 郑雪松, 姚思羽. 后现代课程观下皮影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56(04):24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