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秦虹
广西桂林市复兴学校 541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在激发学生思维和引导学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提问方式单一、提问深度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影响了课堂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提问现状,提出了多样化提问、设计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根据认知水平调整问题难度等策略。实施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引言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互动方式,能够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激发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当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存在方式单一、深度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多样化提问、设计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等策略,旨在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思维潜力,促进其数学理解与应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一)提问方式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单一,普遍集中于封闭性和记忆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记忆或计算得出答案,未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或创新能力。教师所提出诸如“7×8等于多少?”或“平方数的定义为何?”等问题,主要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进行考查,却未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与深度思考,课堂互动因提问方式单一而显得单调,也对学生思维成长产生了限制,在持续更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须运用情境式与推理性等提问技巧,旨在深化学生思维,促进其数学逻辑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提问深度不足
教师提问的深度不足是许多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个显著问题。很多教师提问停留在知识的表层,问题的挑战性较弱,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所提“8-3等于多少?”之问,虽助力学生把握基础运算,却未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减法应用及其中蕴含的数学理念,浅层次的提问,难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与广阔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精心构建充满挑战性的提问,旨在启迪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的内在逻辑与思考模式,诸如探究“为何8减3等于5”的奥秘,亦或探求“运用何种策略可破解减法难题”的路径,此类深邃的提问促使学生多维度审视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其批判与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学生参与度低
学生参与度低是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重要表现。在许多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时大多数学生只是处于旁观状态,往往只有少数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堂若缺乏学生参与,难以点燃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亦削减了思维火花碰撞与交流的可能,课堂氛围的单调与提问方式的单一往往导致低参与度,教师若未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学生便易丧失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运用小组合作、轮流发言等策略,促进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亦能有效激活其心智活力与思维疆域的拓展。
(四)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
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另一大问题。教师在提问时常常未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学习进度调整提问的内容和难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难度的提问,却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在知识掌握方面的不同,在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前,复杂问题易致困惑与信心缺失,而对基础扎实的学子,简易题目难启思维潜能,课堂提问若缺乏针对性,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更有可能对教学氛围造成负面影响,削弱学生的求知热情。在具体情境下,教师需精心构建分层次、多样化的提问策略,实施个性化教学,力求确保在课堂上接受到高效思维训练与学术成长。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多样化提问方式
多样化的提问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提问的质量,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解法?”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在《1-5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3?”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多样性,拓宽思维。思维性问题如“为什么7×8等于56?你能从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吗?”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深入思考,增强推理能力。在情境问题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如“如果你买3个苹果,每个4元,应该付多少钱?”的实际应用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表面理解向深入思考转变。启发性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数学问题,提升其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你能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吗?”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多元解题思路。在《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之中,教师提出诸如“0加诸数,其结果如何?”或“0减诸数,其结果又当如何?”之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0在加、减法运算中独有属性,进而助力学生深刻领会0的运算法则,在生活场景中,教师提出“何处应用0?”等问法,旨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强化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例如用0代表无物品数量,加深学生的数学应用感知。运用这类启发性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有效拓宽。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应采取多种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同桌互问和随机提问等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提问。在《6~9的认识》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对数字6至9表达方式的探究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同桌间互相提问“你能发现6与9的独特组合形态吗?”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激励学子勇于表露己见,防止因畏惧失误而致使学子缄默不语,教师通过实施积极反馈与奖励机制,诸如对答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分发小奖品,此举旨在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自我信念。在学生正确作答之际,教师应适时发出“表现优异,再接再厉!”的赞许,此类积极的反馈将促使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课堂之中,从而显著提高整体学习成效[1]。
(四)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调整问题难度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问题的难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在《10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抛出“10-6”之问,进而引导探索多样解法之思,教师应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自基础加、减运算起步,循序渐进地提出诸如“1加9等于多少?”等问题,旨在助其树立信心,并逐步习得数学运算的基本技能,通过精准的提问设计,保障学生同步于教学进度的步伐,进而显著增强其参与热情与思维水平[2]。
结论
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方式单一、深度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多样化提问方式、设计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及根据认知水平调整问题难度等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潜力,增强数学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课堂互动和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提问策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金梅.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分析——以小学数学为例[J].家长,2024,(24):32-34.
[2]缪晓敏.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以“认识时分秒”为例[J].数学之友,2024,(12):4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