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障碍的相关治疗
陈英
大姚县人民医院 云南省楚雄州 6754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疗法与艾司唑仑联用对精神紧张症患者的疗效。方法:70名应激障碍病人被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采用心理疗法加艾司唑仑,对照组单纯艾司唑仑共4周。采用汉米尔顿抑郁症(Ham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价治疗效果及恢复状况。结果:在治疗的第一,二周末,心理疗法联合使用的药物治疗后,HAMD的减轻分数显著提高(P<0.05),说明心理疗法在治疗压力相关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治疗的第四周末,两个星期的减分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心理疗法在治疗PTSD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对应激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并辅以抗焦虑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应激相关障碍;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照研究
前言
应激障碍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疾患。急性应激障碍(acutestress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多见于创伤性事件,病程不超过1个月。在急性压力下,病人可以有较强的交感神经活性,如脉搏加速和收缩压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诸如注意力高度集中、警惕性提高以及代谢紊乱等情感与认知方面的改变。应激障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在药物治疗上,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其主要的抗焦虑及镇静催眠效果较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使GABA在中枢的活性增加,从而调节大脑的边缘系统活性,从而发挥抗焦虑效应。要想在临床上对PTSD进行有效的治疗,不仅需要医学上的支持,还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灾害心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随访、焦虑管理和认知-行为治疗等。通过以上措施,既能减轻病人的焦虑,又能使病人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
本研究发现,将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相结合,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病情,特别是对急性期PTSD之病情有明显改善作用。以此为基础,实现对受灾人群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救助,使其更加高效地处理其精神问题,推动其身心康复。总之,对于急、应激障碍患者,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拟选取2022年5月28日至2022年6月27日在本省本市的应激障碍病人70人,全部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应激相关障碍诊断标准》,并排除心理及身体方面的疾患。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没有使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剂,中枢抑制剂,或其他类似的药。
研究组35例,其中男性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6±18(17~56岁)患者住院2个星期。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18(19~58岁),病程2个星期。经过t检验,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和病理组成上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
1.2方法
1.2.1实验设计和治疗方案
将入组病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方法,而对照组只采用药物疗法。研究中,试验组选用常州四药药业(常州四药药业,批号:KD9318),疗效确切。试验组在给予艾司唑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三日一次的认知行为疗法。在认知-行为疗法中,精神科医师会透过沟通及交互,协助病人辨识并转变消极的思考方式,达到缓解紧张及压力的目的。
而对照组只给予艾司唑仑(常州四药药业,批号:KD9318,1mg),睡眠时服用该药。该方案旨在消除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干扰,保证对心理疗法的增值价值进行精确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随访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有望阐明心理疗法联合用药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为其在精神分裂症的诊疗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将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1.2.2观察指标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多项观察指标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恢复情况。首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症量表(HAMD)和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进行系统评估。HAMD量表用于评估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抑郁程度,重点关注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等多方面症状,而HAMA量表则主要评估患者的焦虑水平,包括紧张、恐惧、心悸等症状。这两种量表的评分将为我们提供明确的定量数据,帮助我们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除了心理健康评估外,本研究还将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以确保综合评估治疗对患者整体健康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将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并进行血常规检查和心电图监测。这些生理指标不仅能够反映患者的基本健康状态,还能帮助识别潜在的治疗副作用或并发症。例如,心电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健康的重要信息,而血常规则有助于发现可能的感染或其他血液系统问题。
治疗结束后,我们将在1周、2周和4周时对患者进行随访,重新评估HAMD和HAMA评分,以及再次测量血压、脉搏、血常规和心电图等指标。通过这些定期的复查,我们能够动态监测患者的恢复过程,评估治疗方案的持续效果和安全性。此外,收集的数据将为未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帮助进一步完善治疗策略,提升患者的治疗结果和生活质量。这样的综合评估不仅关注心理健康,还涵盖了生理状态,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
1.2.3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以SPSS16.0统计进行,并以卡方检定和t检定加以验证。
2结果
2.1治疗应激相关障碍疗效的分析比较
治疗前后HAMD及HAMA总分比较,实验组HAMD及HAMA减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配合药物治疗可加速病情好转。治疗4周时HAMD和HAMA减分率较对照组高,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应激相关障碍的躯体变化的分析比较
心理治疗联合艾司唑仑组与单纯艾司唑仑组在治疗过程的躯体变化大体一致,用t检验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压、呼吸、脉搏、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灾害给灾民造成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是比较复杂和严重的,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会造成长期的不良结果。应激相关障碍可以导致意识、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学习能力等多个层面的认知能力受损,并且在应激相关障碍之后,还会产生抑郁、多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人格偏差。灾害后实施应急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因高强度应激所致的近、远期适应性及应对能力,而创伤心理疗法具有积极主动的沟通作用,为生还者提供切实的帮助。应激障碍患者的情感障碍以焦虑、抑郁和易怒为特征,对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不同的理解。由于应激相关功能障碍(PTSD)的多个神经生理功能异常,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PTSD进行药物治疗能改善失眠、焦虑与激动、分离症状、抑郁等症状,我国已有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抗焦虑药及两者联用对PTSD和焦虑症的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可靠。所以,之前的学者们认为,在药物治疗方面,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普通的受害人,没有将职业、年龄、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区别,同时,由于不同的群体在个性特征、角色冲突、职业冲突以及应对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本研究仅限于4周的研究周期,存在着许多创伤相关的症状,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和二次创伤等问题的暴露而重新暴露出来,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单一药物疗法可显著缓解压力相关疾病,但疗效不佳,而心理疗法与药物联用可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压力所致疾病的预后及预后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孙芳.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后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哈尔滨医药,2023,43(05):65-66.
[2]白蕾煜,陈刚.论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动态与干预策略[J].警学研究,2022,(04):119-128.
[3]宋歌,柳刚,蒋良,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32):5196-5200.
[4]赵涛,王英,杨雷,等.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腹膜内型创伤性膀胱破裂及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症状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22,24(04):304-308.
[5]王慧晓.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超越的关系[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2,45(0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