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朱颖妍
龙岩市实验小学龙州校区 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首先阐述了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特色,包括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知识实用性、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接着详细介绍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涵盖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内容。旨在通过将小学科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实际;课程设计
引言
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往往存在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够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本文将围绕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特色以及设计与实施策略展开深入探讨。
一、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特色
(一)增强学习趣味性
小学科学课程通常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而将生活实际引入小学科学课程,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将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并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提高知识实用性
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知识的实用性。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挖掘生活素材
观察生活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等,从中挖掘科学素材。例如,在学习“声音”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如鸟鸣声、汽车喇叭声、乐器演奏声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声音的魅力。
收集生活物品。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废旧物品、日常用品等,作为科学实验的材料。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如塑料瓶、易拉罐、泡沫板等,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关注社会热点。教师可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能源危机等,从中挖掘科学素材。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生活情境
模拟生活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单元时,可以通过模拟人体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讲述生活故事。教师可以讲述生活中的科学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单元时,可以讲述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史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展示生活图片和视频。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时,可以展示一些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
(三)开展实践活动
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溶解”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实地考察活动。实地考察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
科技制作活动。科技制作活动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科技作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活动,如制作简单的电路、机器人、航模等。例如,在学习“电路”这一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简单的手电筒、小风扇等,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连接方法。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生长情况,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植物的叶子会变黄?”“为什么植物会开花结果?”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方法解决问题。
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科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了解当前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和整理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共同讨论物体沉浮的原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评价与反馈
多元化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例如,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在科技制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
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反馈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反馈方式可以采用口头反馈、书面反馈、电子反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结语
基于生活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够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养。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逄淑清.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4,(31):75-77.
[2]赵嘉慧.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N].江苏科技报,2024-10-07(B10).
[3]刘守明.小学科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N].科学导报,2024-09-24(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