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许鎏恺

浙江安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省 杭州市 311200

摘要: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防汛抗旱物资使用管理是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基层防汛抗旱物资的储备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防汛抗旱物资使用效率为出发点,分析了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中存在的物资储备不足和管理混乱维养不及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设备储备水平、优化设备维养管理流程和加快物资更新速度等对策建议,旨在增强基层防汛抗旱水平,有效应对各类水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物资维养、设备使用

近年来,我国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基层作为防汛抗旱的第一线,其物资储备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灾害应对的能力。

一、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的重要性

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的是应对水旱灾害的第一道防线,更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环节。有效的物资储备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提供必要的救援,从而缩短反应时间,减少损失。在一些灾害多发和交通不便的地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水旱灾害初期救援救灾效率。在基层,由于资源相对有限,物资储备和维养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需要足够的数量,还要确保物资的质量和适用性,同时需要配备人数充足、技能专业的使用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在灾害初期提供及时的救援,进而提升整体的救援效率[1]。

二、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资储备不足

在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总量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突发重大灾害的应急需求。在面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极端天气事件时,极易导致救灾工作延误,造成重大损失。物资种类配备也存在结构性失衡,部分基层储备的物资种类较为单一和简单,无法应对多样化的灾害类型和极端灾害。例如,部分乡镇只注重防汛物资储备,而忽视抗旱物资的储备,一旦遭遇严重干旱,便束手无策;部分乡镇的防汛物资储备以防汛“三大件”、“四小件”为主,缺少大型抢险设备,一旦遇到较为严重的灾情,则需要向上级部门、社会力量等拥有大型抢险设备的单位请求设备支援,影响救灾效率。

(二)物资管理混乱

当前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中,物资管理混乱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制约着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开展。一些地方的物资储备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账物不符、信息更新滞后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难以准确掌握物资的实时状态。此外,物资存放分散,缺乏专业的仓储管理,加剧了物资的损耗与浪费,甚至出现物资过期失效却未能及时发现的情况。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机制,现有物资的维护保养工作也往往流于形式,长期储存、缺乏有效维护保养以及缺乏规范的质量检测机制,导致部分物资老化、损坏、甚至失效,关键时刻无法发挥作用,严重影响救灾效率和灾后重建工作。这种管理混乱的局面不仅降低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2]。

(三)物资更新不及时

很多地区由于财政预算紧张或更新机制不健全,导致储备物资长期得不到有效补充,部分物资甚至超过了使用年限,性能显著下降,关键时刻难以发挥预期作用。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防汛抗旱材料和设备,然而基层储备物资的更新却未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未能及时得到应用,限制了防汛抗旱工作的科技化水平提升。这种技术上的差距不仅降低了物资使用的效率,更增加了灾害带来的风险。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物资储备水平

提升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水平,是一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应将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资金的稳定来源,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物资储备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灾害类型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储备规模和种类,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和实用性。要优化物资储备结构,应急管理专家应深入基层对现有储备物资进行全面评估,淘汰老旧、过时、性能低下的物资,并补充先进、实用、高效的新型装备和技术。应注重储备物资的多样化,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例如,在储备常规的防汛“三大件”、“四小件”等物资的同时,也要考虑抗旱物资的储备,如抗旱剂、节水灌溉设备等,以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此外,应制定完善的储备规划,明确储备的目标、任务、责任和措施,并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防汛抗旱形势。

(二)优化物资管理流程

为优化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必须构建一套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应建立健全物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责任,细化操作流程,涵盖物资采购、入库、保管、调拨、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确保物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助物联网、条形码、二维码等技术,实现物资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共享,构建动态的物资数据库,为物资调配和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物资管理的透明度,还有利于防止物资流失和浪费,提升管理效率。此外,应加强对基层物资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物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具备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实现物资信息共享和应急调配,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提高整体的应急响应能力[3]。

(三)加快物资更新速度

加快基层防汛抗旱物资更新速度,对于提升应急响应能力至关重要,它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策略。首先,建立健全物资更新机制,明确的更新周期、淘汰标准以及相应的预算支持。对于老化、失效的物资,应坚决予以淘汰,避免占用宝贵的仓储空间,并防止在关键时刻出现“掉链子”的情况。同时,补充新型高效的物资也必不可少,例如,可以引入先进的排水设备、高性能的救生器材以及更加精准的预警系统等,以便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灾害形势。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是提升物资效能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当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型防汛抗旱材料。例如,可以研发更加轻便、坚固的防洪挡板,或者具有更高吸水能力的防汛沙袋。也可以推广应用新技术,例如无人机、遥感技术等,可以提升灾情监测和物资投放的效率。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不断提升物资的科技含量,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容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物资本身的性能,更能够优化整个防汛抗旱体系的运作效率,实现科学化、精准化的防灾减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灾害应对能力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的物资储备体系是抵御自然灾害的坚实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着力构建动态调整、科学高效的物资储备管理机制,并加强跨区域协调与信息共享,从而有效提升基层防害兴利、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最终为构建安全韧性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防汛抗洪物资储备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探讨[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3,(04):72-73.

[2]朱升.防汛物资储备仓库现代化管理方法分析[J].治淮,2022,(11):46-47.

[3]潘正艳,王昱棠.临沂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实践[J].山东水利,2022,(06):7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