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语言学习核心经验背景下故事讲述的材料投放与指导策略

作者

王宇芝

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011

摘要: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培养幼儿语言学习核心经验对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事讲述活动蕴含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合理的材料投放与指导策略有助于发挥其潜在教育价值。本文以故事讲述的三种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了各自在促进幼儿语言核心经验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深化情境创设、优化教学互动、完善评价调整等对策,旨在为幼儿语言学习营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幼儿语言学习;核心经验;故事讲述;材料投放;策略

幼儿语言是思维和交往的重要工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语言学习核心经验主要包括早期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三个方面。口头语言经验如谈话、辩论、叙事性讲述等,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书面语言经验如阅读、识字、书写等,为幼儿打下良好的文字基础;文学语言经验如丰富词汇、学习修辞、发展想象力等,则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故事讲述活动融合了口头、书面和文学等多种语言形式,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是促进幼儿语言核心经验发展的有效途径[1]。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投放恰当的教育材料,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有利于充分挖掘故事讲述活动的教育价值,实现幼儿语言核心经验的系统培养。

一、故事讲述的基本形式

(一)故事篮子形式

故事篮子形式是指教师根据故事情节,投放相关的道具和材料,供幼儿在讲述故事时操作使用。例如根据《三只小猪》故事情节,可投放绘本、小猪模型、稻草、木块、砖块等材料,幼儿一边操作这些材料,一边讲述故事情节。这种形式有利于幼儿熟悉故事框架和关键要素,在还原故事情节的同时培养叙事能力。教师适时指导,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改编故事结局等,不仅有助于幼儿掌握故事的基本结构,更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文学想象力的发展。

(二)故事桌子形式

故事桌子形式要求教师根据故事主题,投放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为幼儿讲述故事创设情境。高结构材料如玩具模型等有固定形象和玩法,低结构材料如布块、木棍等可自由组合改造。这种形式赋予了幼儿更多自主权,他们可根据材料特点自由创编故事情节。比如在农场主题下,教师投放小亭子、动物模型等,幼儿一边操作材料一边讲述故事,过程中思维灵活且创意无限,既锻炼了语言表达,又促进了创造力发展。

(三)故事积木形式

故事积木形式给予幼儿最大的自主空间,要求他们运用各种低结构材料如积木、布块等自行创设故事场景并确定主题,之后再按自己的想象力讲述故事。这种形式最大限度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潜能,他们不仅需要动手布置场景,还要发挥想象力缔造情节。例如,教师提供立体积木、彩色布块等原材料,幼儿可自由搭建背景、安排人物,进而围绕自选主题编织精彩故事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艺术审美、创造思维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二、幼儿语言学习核心经验背景下故事讲述的材料投放与指导策略

(一)把握材料投放递进性,实现由易到难有序过渡

在幼儿语言核心经验培养的背景下,故事讲述活动的材料投放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先从故事篮子形式入手,投放与故事情节相关的高结构材料,如绘本、玩具模型等,帮助幼儿熟悉故事框架和要素[2]。待幼儿掌握基本技能后,再逐步转向故事桌子形式,投放一定数量的低结构材料,如布块、积木等,引导幼儿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下自主创编故事情节。最后发展到故事积木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主权,投放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自行确定主题、布置场景、创作故事。比如在讲述《三只小猪》时,教师先投放绘本、小猪模型等高结构材料供幼儿操作还原故事情节,后逐步增加稻草、木块、砖块等低结构材料,让幼儿改编故事结局,最终投放各类积木、布块等,由幼儿自主创编故事。这种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渐进式投放,有利于幼儿循序渐进地积累语言经验。

(二)注重情境创设策略,优化语言学习环境

幼儿语言学习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持,故事讲述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为幼儿营造生动有趣、互动自主的语言学习情境。教师可根据不同故事主题,投放契合主题的材料,如农场主题可投放农舍模型、动物模型等,让幼儿身临其境,在真实情境中自然获得语言输入。同时教师应为幼儿预留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其自由操作材料、组合角色、编织情节,最大限度调动主体性,促进语言输出[3]。例如在农场主题下,教师可先让幼儿观察农场实景图片,了解场景布置,再投放相关材料如小车、树木模型等。幼儿可自主安排场地,选择角色如农夫、牛羊等,并利用材料代入情节讲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语言输入输出相互穿插,教师适时点拨,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语言核心经验自然积累。

(三)强化互动指导方式,提升教学实施效果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单向输出方式,强化互动指导,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可采取提问、点评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幼儿相互交流、集体创作,促进语言输出。例如在“故事桌子”环节,教师可先投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让幼儿自由操作,并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你打算用这些材料讲述什么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会是谁?”等。当幼儿提出自己的构思后,教师可组织同伴们相互评论、补充,最终通过合作的方式讲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均有良好的互动,有利于语言核心经验的自然习得。

(四)完善评价调整机制,保障活动持续优化

评价方式可采取观察记录、案例分析、同伴互评等形式,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语言表现,分析语言发展现状。在评价的基础上,教师需结合教学实际,对材料投放数量、难易程度、形式特点等进行调整。比如,对于语言发展滞后的幼儿,可适当增加高结构材料的投放,帮助其熟悉故事框架;对于语言发展良好的幼儿,则可适当增加低结构材料,为其提供更多创编空间。例如,在“故事积木”环节,教师投放低结构积木后,发现部分幼儿对故事结构把握不够,讲述混乱无序。评价后,教师可先回归“故事篮子”,重点培养幼儿的故事框架意识,待其掌握一定技能后,再转向“故事积木”等自主形式。通过这种循环式评价调整,活动设计日益优化,语言核心经验培养更有的放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故事讲述活动在幼儿语言核心经验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流程,合理投放材料,采取有效指导策略,努力优化教学实施效果。通过情境创设、互动引导、循序渐进等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等核心经验的自然积累。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丰富的语言经验,为其语言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悦飞.让幼儿爱上阅读——幼儿园中班阅读区材料的有效投放[J].山西教育(幼教),2024,(10):61-62.

[2]潘云.幼儿语言学习核心经验背景下故事讲述的材料投放与指导策略[J].广西教育,2022,(10):18-20.

[3]赵梦章.支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语言区材料投放[J].幸福家庭,2021,(19):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