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运动课程的游戏化教学策略

作者

刘科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盛幼儿园 400800

摘要: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开展幼儿运动课程,就是通过整合幼儿园领域的教学与小学学科的教学,构建出动作技能发展的序列性框架,让幼儿园的运动课程与小学的体育得到顺利的衔接,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小学。游戏作为幼儿的天性,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发展,是当前幼儿园教育开展的活动的形式之一,教师通过游戏化运动课程能够全面的锻炼幼儿的身体机能,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发展,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课堂。本文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深入探讨了幼儿运动课程游戏化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运动课程;游戏化教学

引言

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如果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授小学知识的话可能会导致幼儿身心发育失衡。运动课程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进行发育,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其与小学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在幼小衔接视角下,需要教师思考怎么样才能够使得幼儿园运动课程与小学体育课程顺利衔接。而游戏化教学因为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被教师应用到幼儿运动课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体育课程。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运动课程的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1.促进身体发展

运动与课程游戏化教学,通过跑、跳、攀爬、投掷等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能够全面的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协调性、灵敏性和耐力,提升他们的整体技能水平,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活动提供坚实的身体保障。同时这种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比如说竞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运动课程,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主动参与运动的习惯,为后期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2.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运动游戏中的规则制定与执行、角色分工等,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在游戏中进行互动竞争与合作,就能够让幼儿在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同时,还能够学会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怎么样进行人际交往,减少小学入学后的社交焦虑,为幼儿适应小学课堂纪律和集体生活做准备。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运动课程的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1.明确幼小衔接目标,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核心,其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明确方向。在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通过明确衔接目标,确保幼儿园课程能够与小学教学内容在内容、方法和评价上形成有效衔接,确保幼儿能够适应小学生活,避免出现教育断层的现象。而科学课程体系是课程教学目标有效实施的载体,其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小学教育需求,能够系统地规划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递进性。因此,在幼小衔接下,教师想要在运动课程中运用游戏化教学,把运动技能、规则意识、合作能力等目标融入游戏,就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形成有效衔接,构建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得游戏化教学发挥其教育价值,衔接幼儿运动课程与小学体育课程。

例如,教师在幼小衔接视域下,想要开展运动课程,就需要从单纯的以游戏为主的趣味游戏活动,转向兼具趣味性和目的性的体育教育活动过度,来适应小学体育课程的节奏和要求。教师以幼小衔接为导向,来确定运动课程的目标,运动课程目标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具体如下:

(1)运动技能目标:幼儿需要协调的完成指定方向的变速跑,绕过障碍物平稳的完成单脚跳,双脚连续跳,做到肩上挥臂,投掷轻物,比如说沙包到一个目标的区域。能够在比较窄的平衡木上平稳行走。同时要衔接小学体育目标,为50m快速跑,立定跳远,沙包投掷队列练习等项目,奠定基础动作技能。

(2)规则与习惯目标:幼儿需要能够理解并遵守复杂的游戏规则,学会轮流等待,听懂教师的指令并迅速的做出反应,在这个运动活动中初步进行自我保护,并且学会保护他人。同时要顺利衔接小学体育课的指令系统,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学会集合,解散等常规要求,养成良好的小学课堂行为习惯。

(3)社会性与情感目标:在小组里面幼儿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通过协商与分工,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竞争的成就感,同时衔接小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荣誉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适应小学体育常见的集体竞赛活动。

围绕这些目标设计了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我是小小运动员主题单元课程体系,在这个课程体系当中,教师通过设置丛林追击,青蛙过河塘炮弹运输对太空漫游森林运动会 来开展运动游戏活动,确保学生在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同时还能够顺利衔接小学教育目标。

2.结合幼儿兴趣爱好,设计多样游戏活动

兴趣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师通过结合幼儿的兴趣,来把运动课程与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结合,将运动技能融入到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热情,促使幼儿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幼儿会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锻炼学生的体能,更加满足小学阶段对体力耐力的要求,养成主动参与运动的习惯和遵守规则、团结合作的意识,帮助幼儿更加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可以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幼儿喜欢的游戏类型、主题和角色,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幼儿展示自我的需求,在游戏中通过跑、跳、平衡、协调等基本动作以及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能够促进幼儿多维度发展。

例如,教师通过对幼儿前期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幼儿普遍都对“探险”“动物”“宝藏”主题的游戏感兴趣,基于此创设了“森林探险”的情境,把跑、跳、爬、平衡、投掷等基本动作技能和小组合作任务自然融入其中,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体能、耐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小学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和心理准备。教师把操场布置成“神秘森林”,设置多个挑战区域和挑战关卡,让学生进行游戏闯关,得到锻炼,提升他们的体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体育课程。

三、结语

在幼小衔接下,教师通过在幼儿运动课程中开展游戏化教学,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幼儿顺利的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未来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幼儿运动课程游戏化教学的策略,来进一步提高幼小衔接阶段教学质量,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景丽.幼小衔接视角下体育课程优化方案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研究[D].河南大学,2022.

[2]熊雅雅.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大班体育课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