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ARDS护理应用分析

作者

郭莺

菏泽市立医院 274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的护理应用分析,探讨了ARDS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患者为男性,因重度创伤并发ARDS,入院时表现为呼吸急促、缺氧等典型症状。护理团队结合机械通气、氧疗等治疗手段,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病情逐步稳定,氧合改善,呼吸功能恢复较好。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干预;个性化护理;机械通气;氧疗

ARDS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反应,表现为急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等临床症状。ARDS的发生通常与严重创伤、感染、吸入有毒物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且病情发展迅速,患者的呼吸功能可在短时间内显著下降,ARDS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机械通气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护理干预在患者恢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本研究通过对一例ARDS患者的护理应用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在ARDS治疗中的作用及效果,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病史摘要

患者张某,男,年龄:42岁,职业:工人,入院日期:2024年12月20日

主诉:呼吸急促、胸闷、发绀、持续性咳嗽3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因工作中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受伤后即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急诊入院后,CT显示双肺弥漫性肺泡渗出,伴右侧肋骨骨折及左肺挫伤,诊断为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入院时患者表现为重度呼吸急促、紫绀,氧饱和度为75%,立即行气管插管并予机械通气,给予高流量氧疗及正压通气,经过抗生素、抗炎、镇痛等对症治疗,但症状未有明显缓解。患者逐渐出现低氧血症,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恶化。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史。吸烟20年,每天10支。

体格检查:入院时体温:37.7℃,脉搏:102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00/60 mmHg。神志清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唇部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侧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腹部平软,无压痛。

诊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创伤性左肺挫伤

右侧肋骨骨折

二、护理评估

(1)呼吸功能评估: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紫绀和低氧血症,机械通气后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气管插管情况,确保呼吸机正常运作,并调整通气参数,防止肺部感染或呼吸道堵塞。

(2)循环功能评估:患者血压偏低,心率加快,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及尿量,调整液体复苏方案,防止循环功能衰竭,同时,预防深静脉血栓并进行被动肢体活动。

(3)营养与液体平衡评估:患者需要额外的营养支持和液体平衡管理,护理人员应监测输入输出量、电解质水平,并根据患者的能量消耗调整营养方案,避免电解质紊乱。

三、护理记录: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因创伤性肺挫伤并发ARDS,出现呼吸急促、低氧血症,氧饱和度降至75%,需加强对呼吸功能的监测,确保机械通气支持有效,避免呼吸功能进一步衰竭。

(2)创伤引起的循环不稳定:患者因高处坠落导致的创伤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心率加快,循环功能不全,需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尿量变化,进行有效液体复苏和循环支持,防止休克加重。

(3)营养不良与液体平衡失调:患者长时间卧床并存在创伤,增加了营养需求,由于进食困难,需通过静脉营养支持,同时监测液体输入输出、体重、电解质水平,避免电解质紊乱,确保营养供应。

(二)护理措施

1呼吸功能管理: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机械通气,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氧合和通气充分,护理人员应每小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气道压力等指标,特别注意有无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如气道内分泌物积聚、肺不张等,此外,定期清理气管内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每天评估患者的肺部听诊,观察是否有湿啰音等异常音,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颜色、量、性状,做好记录,并加强患者口腔护理,减少感染风险[2]。

2循环功能支持与监测:由于患者存在创伤性休克,需对其循环功能进行重点评估和管理,护理人员每小时监测血压、心率、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确保液体复苏效果,在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基础上,调整液体输入量,避免过量液体负荷。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护士应根据医嘱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类型,必要时使用升压药物,同时,为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下肢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为患者穿戴弹力袜。必要时,可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预防并发症。

3营养支持与液体平衡管理:患者在重症状态下,营养需求较大,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医嘱,开始静脉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基础代谢率、体重及病情变化,调整营养液的种类和输注速度,确保足够的热量和营养供应,同时,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输入与输出量,记录每日体重,并定期检查血清电解质水平,特别是钾、钠、氯等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以防电解质紊乱,针对患者可能的胃肠功能障碍,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胃管位置,观察有无胃肠胀气等问题,如有必要,可考虑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帮助恢复肠道功能[2]。

(三)效果评价

经过2周时间的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呼吸功能逐步得到改善,氧饱和度回升至92%以上,呼吸频率和胸部X线表现稳定。机械通气的使用逐渐减少,患者开始能够自行进行间断性自主呼吸,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循环系统方面,患者的血压逐渐回升至稳定水平,心率恢复至90次/分左右,尿量正常,未再出现低血压或休克表现。液体复苏得当,体重与电解质平衡得以保持,未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和液体管理有效,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所改善,胃肠功能逐渐恢复,能够耐受小量口服流质食物。

四、结束语

通过对该例ARDS患者的护理干预和管理,能够清晰地看到综合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的积极作用,ARDS作为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在急性期常表现出严重的呼吸困难和氧合障碍,要求护理人员在呼吸管理、循环支持和营养支持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通过精准的机械通气调控、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个性化的液体管理及营养干预,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步得到缓解,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护理干预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还注重患者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增强治疗信心。综合护理的效果表明,ARDS的治疗不仅依赖于药物和机械治疗,更需要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和细致观察。今后,类似的护理模式和经验可以为其他ARDS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也为护理人员在重症患者的管理中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丰韵烨.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保健文汇,2023,24:173-176.

[2] 赵贤,余外周,王庆鸿,等.护理风险干预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3,42(23):123-126.

[3] 彭娟,蒲海宁.全面护理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气指标的调节作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