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课改背景下多元视角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作者

梁培弟

肇庆市外国语学校

摘要:自2016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以来,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在夯实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注重运用多元史观,多角度进行历史解释,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重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什么是历史解释?按照词语字面进行理解,“历史”一方面指过去的事实,另一方面指解释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而“历史解释”不仅是针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说明,还包括人们对历史事件发展的评价。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历史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是关键性所在,那么,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多元视角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呢?

一、注重教材图文史料,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一直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两大原则,而历史解释的落脚点,当然会从史料出发,可以说无史料即无历史学,因此史料是我们历史解释的根基,没有史料的历史就是虚无的历史。只有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也即是对历史的解释,才能构成历史。在解读历史过程中需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对历史解释,鉴于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能力,首先要重视史料教学,区分史实与解释,注意贴切运用史料在课堂上的运用,让学生主动探究史料中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逐渐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

历史是博大精深的,就会出现对于某个历史解释也是存在各种主观性的解读,如何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历史进行解释时,要对所搜集整理的史料进行辨析,要注重史料的可靠性。尽可能地搜集一手史料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在解读史料时,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史料的来源、作业的立场以及经历,进而把握好其可靠性。对此,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教材中的图片史料来解读历史。

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页的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示意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根据图片史料进行思考点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图片的图标进行逐一分析,提出自己的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解释,深化中华文明史的了解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页的里耶秦简户籍薄,释文为“东城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图片秦简作为文献史料,有利于对秦朝户籍的管理以及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以及在第17页的秦朝形势图,图片史料的解读,了解到秦朝的统一之后的辽阔疆域”,同时从图片也间接反映出秦朝背后的郡县制设立情况,设置长城巩固疆域稳定等相关历史解释,达到多角度了解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

随着对图片史料越来越重视,在历年高考也利用图片史料进行考察,如2022年广东选择考第19题开放题,利用地中海示意图,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要求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考察学生对地中海示意图和所学知识与地中海联系进行历史解释,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透过图片史料强化学科素养。

2023年广东选择考第11题,运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页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由图中可以看出来进军路线及其疆域情况,可以判断出来时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本题考察的是古代帝国的扩张与文明的扩张,并且考察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图片史料做出历史解释的同时去进行正向推断史实和地图的统一性,提高学生史图结合的历史解释能力。

教材中还有许许多多图文并茂的史料,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图片史料,根据图片史料进行史图结合,根据课程标准设置新的历史情境问题,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思考力,对图片的解读能力,探讨背后的史料价值,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注重运用多元史观,多角度进行历史解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在多某个历史进行解释过程中,注意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史实进行梳理、叙述、论证。运用正确的史观来客观评价历史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唯物史观也是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它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由此在进行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

除了唯物史观,此外还有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历史解释是史论结合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历史观等理论工具。因此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历史解释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比如“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①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②现代化史观:1.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走向现代化的重大突破;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3.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演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社会史观: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④文明史观: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⑤全球史观: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对于非常有代表性的史实,多尝试用多元史观进行历史解释,这样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本质问题,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三、注重历史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辩证全面进行历史解释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解释时,要有事实证明,也就是所说的“史论结合”,因此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评价需要客观公正,不能脱离事实,要与历史事实相结合,这是历史解释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对待一个历史问题要辩证全面去分析与评论问题,比如说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15课《鸦片战争》,就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来看,不仅要从当时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导致来考虑,同时要从西方角度进行思考,由于当时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原料。在教学中就培养学生这样去辨析历史问题,再比如学习分析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中,对于重农抑商的评价,需要学生分时间段进行评价:在封建社会前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保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中后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明中叶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工商业发展,使国家落后于西方国家,最后被迫打开了大门,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通过多案例学习,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全面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四、重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历史解释意识

有句俗语说道,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求借鉴,汲取智慧。在当前历史教学中普遍注重历史与社会重大的现实问题相联系,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更加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历史解释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在学习孔子的仁政思想,联系如今强调的民主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体恤民情,才能能够稳定社会秩序。以及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在如今我们所学习的教育学当中,就是吸取孔子的教育之道,外国一度出现的“孔子热”,从学习历史中让学生联系现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比如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学习《马关条约》时,教师可以适当联系今天的台湾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家受屈辱之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人,需要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努力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历史解释的培养。

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关键,这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如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最后八国联军意图瓜分中国,在教学中可以展示《时局图》中国最昏暗的时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以各种动物形式形象地体现八国瓜分中国的示意图,让学生更加地对历史产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还可以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学生通过历史角色的扮演,重现历史情境,学生能够站在特定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表面现象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有理有据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不同解释形成自己的判断,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素养。朱海蓉在《历史解释能力培养途径初探》中,明确阐释了如何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就像历史人物一样去思考,就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而沈为慧、何成刚在《“回到历史现场”-关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读书札记》中提倡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应回到历史现场,走进前人的生活。都强调要注重情境角色,来加强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校园活动,如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历史小社团、举办历史题材的演讲活动或话剧表演等等形式学习历史,既可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研究能力,还应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科素质。同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框架或者思维导图,也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重要办法。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大胆去充当“教师”评讲试卷,学生用自己语言解释与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历史解释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总之,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去尝试、探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重视史料教学、多角度史观的运用、客观辩证去看待历史问题、联系现实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勇于改变,在观念上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自身专业上不断提升,提高能力使之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任重而道远,坚持到底,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能力以及其他的历史学科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爽.《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J],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5.

[2]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朱海蓉.历史解释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课程与教学.2017(2).

[5]马英.浅谈培养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J],基础教育与课程.2016(11).

[6]张胜平.基于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高三复习课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