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如何建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结构

作者

张旭纯

揭西县棉湖中学 515400

摘要:由于长期遭受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国内不少高中时期的化学教师依然沿用着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致使教学质量一直不高。但如今新课标已经对化学科目提出更高要求,由课堂目标一直到授课方法全都要按照学生实际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加以调整以及改革。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新课标下高中时期化学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变化,最后详细分析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构建。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构建

引言:在现今的高中课程当中,化学属于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化学学科整体的教学质量除了关系到高中生综合成绩之外,还会关系到其今后的日常生活。伴随新课改在国内逐渐深入,化学教学也由过去的讲授模式逐渐朝着素质教育进行转变,通过对原有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创新以及完善来激发学生化学探索兴趣,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同时促使化学科目教学质量稳步升高。

一、新课标下高中时期化学教学指导思想

如今,在新课改之下,高中时期的化学教材含有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而且教材内容十分充实新颖。从课本内容方面来看,化学教材当中增添不少前沿性拓展知识,例如新型非金属材料的介绍、工业合成氨等,候德榜制碱法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针对以上知识,多数教师并未进行深入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对新课改具体精神以及意图进行深入领会,不断进行学习,及时更新现有知识体系,对知识面进行拓展,这样才能确保化学教学顺利进行。从内容结构方面来看,教材对心理学有关原理进行了充分利用,对旧教材进行适当调整。从课堂目标方面来看,如今新课改提倡对学生实践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具体培养,所以新教材当中增添很多实验内容,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变化

在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期间,实验教学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在课堂上,先由教师对实验操作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观察,通过总结和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等内容,机械性地对教材中已知结论加以验证,无法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致使整个实验环节枯燥乏味,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但在新课标下,对化学实验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对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作出改变,能够以探究的形式存在,合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验证,通过不断收集证据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和讨论,反思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动改正。在整个实验探究环节,学生能在解决困难和问题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化学欲望,从而主动学习知识,提升化学学习效果和质量。

三、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构建

(一)领悟新课标精神,深入研究化学教材

如今,新课改已指出,化学教师需要借助探究实验对高中生探究意识加以培养,增强其化学学习及探究兴趣,转变学生当前学习思维以及方式,让其对化学具有的重要性加以体会。自从新课改在国内实施之后,高中时期的化学内容就发生明显变化,而且教学目标也变得更加清晰。在新课改之下,化学教学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重点体现: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促使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提升。第二,借助课堂教学,逐渐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以及水平。第三,逐渐增强化学和社会生活间的联系。第四,建立促使学生综合发展的化学课程和评价体系。对于此,化学教师需要领悟新课标精神,深入研究化学教材,这样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1]。

(二)做好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衔接

一般来说,高中生的知识基础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化学教师进行授课之前,需对学生当前化学水平进行摸底,之后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和初中化学相比,高中化学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发生很大变化,而且高中时期的化学知识更加抽象,这就加大了高中生的学习难度。初中化学侧重于对基础知识进行讲授,而高中化学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对于此,高中时期的化学教师需做好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衔接,对教学进度以及节奏逐渐进行调整,促使学生逐渐找到高中时期的化学知识具体学习方法,进而促使化学课堂质量以及效率得到提高。

(三)合理开展探究性实验

在以往化学实验教学期间,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对验证性实验较为重视,大多是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最终导致学生并不能不理解实验中的含义,对于知识点也只能死记硬背。因此,为了改变目前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应更加注重探索性实验对于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彰显出来,提升教学有效性,满足新课标教学标准[2]。比如:教师在对《化学能与电能》中原电池原理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可以先为学生演示趣味性实验“番茄原电池”,实验材料为西红柿、铜片、导线、电流计和锌片,并对学生提问:这个构造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为何能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呢?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紧接着,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如果电流计有偏转现象存在,说明一定有电流通过,但电流是从哪里来的呢?原理是什么?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不仅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还能将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助益,更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对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灵活使用

当前,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指导高中生跳出死记硬背以及应试教育的框架的牢笼,重点对高中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加以培养。因此,化学教师需针对教材变化对原有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相应调整,通过灵活方式展开化学教学。在新课标之下,化学教学需要对过去把教师当作中心的课堂模式加以改变,对课上学生具有的主体地位加以充分突显。实际教学期间,化学教师需对高中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让高中生把小组当作单位进行化学实验。对于风险性较大的实验,实验之前,教师需让高中生做出风险评估,同时制定有关防范措施。对于安全性较高的实验,教师需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记忆[3]。在这样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势之下,除了能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加以调动之外,同时还能对化学课堂现有教学方式加以丰富,对高中生综合能力进行锻炼。

(五)合理设计化学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设计属于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促进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依靠思维,而化学实验设计刚好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借助实验设计,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通常,学生在设计环节,首先要对现有的实验方案模拟和移植,并独立思考和探究,在设计中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增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比如:在让学生检验硫酸根时(利用Ba2+检验),在借助Ba2+检验过程中,还要加入稀盐酸,所以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加入稀盐酸?作用是什么?如果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可以吗?在实验环节,要在教材所需要的药品基础上,适当增加Na2CO3等溶液。之后,利用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并将得出的结论记录到表格中。利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想法能得到验证,对实验的思考也能切实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学生在自主操作后,能得出SO42-检验方法:先加入稀盐酸,目的是将其他离子的干扰排除,如果没有产生明显现象,可以将BaCl2溶液加入其中,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有SO42-。因为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六)构建多样化课堂评价体系

在新课改之下,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延伸以及变革,这要求着化学教师借助对多样化的方法实施教学,进而把知识传授给高中生。其实,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促使化学学科教学形式渐渐变得多样化,因此教师需及时构建多样化课堂评价体系。新时期,化学教师不应把高中生考试成绩当作对教学效果加以评价的唯一指标,教师需重视对于教学过程的具体评价,特别是对课堂上学生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让现有教学体系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使得评价结果变得更加科学以及公平。

结论:综合而言,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深入落实的新时期下,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时,应该深刻领悟新课标精神,深入研究化学教材,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衔接,同时对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灵活使用,并且构建多样化课堂评价体系,进而促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先锋.化学课堂教学的解构与重构:为真学而教[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1(03):1-4.

[2]施爱彬.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3):89-90.

[3]徐文平.新课标下如何建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结构[J].甘肃教育,2019(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