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旅游经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作者

陈思莹

南宁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530000

摘要:在文化旅游经济背景下,非遗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非遗保护与利用也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技术瓶颈等多重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多元化资金筹措、加强人才培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等应对策略,旨在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 文化旅游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引言

非遗保护与利用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正积极投身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之中。这一领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以及传承断层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旅游经济中,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文化旅游经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1 文化旅游经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文化旅游经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质。在积极的层面上,文化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非遗的广泛传播和被认可度。通过旅游开发,更多的游客有机会亲身接触和了解非遗,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在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非遗项目得以向外界展示,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的传承人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和发展机会。此外,旅游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用于非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其可持续传承提供物质保障。文化旅游经济对非遗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可能导致非遗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受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非遗项目可能被过度包装或改编,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可能会对非遗的传承环境造成干扰,破坏其原有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结构。例如,在一些旅游热点地区,过度的商业开发已经导致部分非遗项目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在文化旅游经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非遗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非遗保护的基础。通过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体系,明确非遗的保护责任和义务,为非遗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这包括制定和实施针对非遗的专项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执法力度,确保非遗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对非遗认知度和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从而增强公众对非遗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队伍建设是非遗保护的关键。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和付出。因此,需要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激发他们的传承积极性和创造力。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可以有效地保存和展示非遗的原始风貌和独特魅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非遗进行高清记录、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呈现等,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可能性和空间。

在文化旅游经济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宣传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策略的实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实现其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市场推广

在旅游市场推广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无疑成为了极具吸引力的营销焦点。为了更有效地推广非遗旅游产品,我们需要精心策划并打造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影响力的市场推广活动。

举办非遗旅游节便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通过这样一个节日,我们不仅可以集中展示各种非遗技艺和产品,还能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机会。在非遗旅游节期间,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非遗技艺展示、民间艺术表演、手工艺品市集等,让游客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非遗的魅力[1]。

文化节庆活动也是推广非遗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或重要纪念日,我们可以策划一系列以非遗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例如,在春节期间举办非遗灯会,展示各种精美的非遗灯笼和灯彩艺术;在端午节期间推出非遗粽子制作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制作并品尝传统的端午美食。这些活动不仅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与,还能有效地传播非遗文化,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2]。

除了线下活动,线上推广同样不容忽视。与旅游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合作,能够为我们拓宽非遗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宣传范围。通过在电商平台上开设非遗旅游产品专区,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非遗的精彩故事和视频,我们可以吸引更多潜在游客的关注,激发他们对非遗旅游产品的兴趣。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

在应对非遗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挑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制定全面而有效的策略。以下是对这些策略的具体阐述:

资金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非遗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传承人的扶持以及宣传推广等工作。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通过公私合营、社会捐赠、文化众筹等模式,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投入到非遗保护领域。此外,还可以探索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合作,争取国际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人才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非遗传承人数量不足、年龄偏大、技艺传承困难等问题,我们应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为他们创造更好的传承条件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传承人基金、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艺传承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非遗技艺,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还可以与教育部门合作,将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培养青少年的非遗意识和兴趣[3]。

科学技术是非遗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支撑。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运用更多的技术手段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数字化档案馆等方式,对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存储,实现非遗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同时,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创新非遗展示方式,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非遗的传播和利用进行分析和预测,为非遗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4 结论

在深入探索文化旅游经济中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各个层面后,本研究得出了若干重要结论。首先,非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和经济潜力的独特文化资源。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非遗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以及社会和谐的促进。

参考文献

[1]李斯颖.论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文脉活化——以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例[J]. 创新,2020(02):10-18

[2]刘宇青;徐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开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J].社会科学家,2022(10):69-75

[3]刘宇青.融媒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研究[J].新闻潮,2021(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