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道路路桥过渡段路基沉降控制设计

作者

王懿 张艳秋(通讯作者)

承德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 承德市 067000

摘要:城市道路中路桥过渡段是影响行车舒适性与道路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由于桥头路基填筑高度差异和长期荷载作用,过渡段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桥头跳车现象,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本文探讨了城市道路路桥过渡段路基沉降的成因及其控制设计方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了分层填筑、优化材料选择、设置过渡段结构等有效控制措施,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路桥;过渡段;路基沉降;控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道路与桥梁的衔接成为设计与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路桥过渡段作为路基与桥梁连接的关键区域,因其特殊的受力与变形特性,常出现路基沉降和桥头跳车问题。这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还增加了后期维护成本。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减小沉降差异,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本文旨在分析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实际工程提出优化设计方法。

1 沉降成因

1.1地基土体变形

路桥过渡段沉降主要源于地基土体性质差异,尤其在软弱地基中尤为突出。路基直接填筑于软土上,因其高压缩性,沉降较大;而桥梁采用桩基深入持力层,沉降较小,形成“硬接软”特性,易引发沉降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地基固结和次固结沉降加剧不均匀沉降,导致长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受影响。

1.2填料与压实度不足

填料性质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路桥过渡段的沉降。若填料级配不良,细颗粒含量过多,会降低压缩模量,引发过度沉降。施工中未严格控制压实度,如分层填筑过厚或设备不足,也会导致密实度不足,填筑层在荷载作用下发生压缩变形。不均匀填料还可能引起区域性沉降差异,进一步加剧问题。因此,施工阶段需严格把控填料选择与工艺执行,避免后期沉降困扰。

1.3刚柔结构差异

路桥过渡段的设计本质上是解决刚性桥梁和柔性路基之间的结构差异问题。桥梁部分由于采用高刚度的桩基或墩台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变形极小;而路基部分因为材料性质和支撑条件的不同,刚度较低,受荷载影响下容易产生较大变形。这种刚柔结构的显著差异,使得过渡段成为应力集中和沉降累积的区域,长期荷载作用会使两者的沉降差异不断扩大。特别是在重载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上,刚柔连接的弱点更加明显,最终导致路桥过渡段难以维持理想的平顺性,成为桥头跳车问题的根源之一。

1.4长期荷载与环境因素

路桥过渡段长期受车辆荷载反复作用,重载车辆的不均匀荷载会使填料逐渐压缩,引发路基沉降。同时,环境因素如地下水位变化、雨水侵蚀、冻融循环等会进一步削弱地基土体和填料性能。地下水流失可能导致地基沉降或崩塌,冻融作用则降低填料强度。这些问题在施工阶段往往被忽视,却在运营中逐渐显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环境适应性设计,是解决长期沉降问题的关键。

2沉降控制设计措施

2.1 地基处理技术

软土地基加固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核心在于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并减少其后期沉降。常用的预压法通过在地基上施加超载荷载,使土体提前发生固结沉降,从而在道路和桥梁使用期内减少沉降量。该方法适用于大面积软土地基处理,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固结过程。强夯法则通过机械设备的高能量冲击,将地基土体压实,显著提升其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此方法施工速度快,适用于填土和部分软土地基,但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振动影响。砂井排水法通过在软土地基中设置竖向排水通道(如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加速地基土中水分排出,缩短固结时间并降低沉降风险。此外,刚性地基构筑是一种更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例如采用水泥搅拌桩或碎石桩,在地基中形成高强度的刚性支撑层,增强地基整体稳定性。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可显著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但成本相对较高。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地基土质、施工条件及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优的加固技术组合,以确保地基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同时控制施工成本和周期。

2.2 填料与施工控制

在路桥过渡段施工中,填料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应优先选用压缩模量较高且抗变形能力突出的材料,例如级配良好的砂砾或碎石,这些材料能够在提供高强度支撑的同时有效减少变形。如果遇到特殊的施工需求,比如需要减轻路基自重以降低沉降风险,可以考虑使用轻质填料,例如泡沫混凝土或EPS板等材料,这些填料不仅重量轻,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施工时,应严格遵守分层填筑的施工工艺,每层填筑的厚度需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同时通过现场检测确保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合理的施工控制能够有效提升填料的密实性和均匀性,从而降低沉降带来的风险,同时保证整体结构的平顺过渡性和长期使用效果。

2.3 过渡段结构优化

在路桥过渡段的结构设计中,优化刚柔连接处的过渡性是解决沉降差异问题的核心措施。为此,可以在过渡段设置渐变刚度的结构,如采用抛石垫层或台背填充轻质材料等方式。这些手段能够在分布荷载的同时减小刚柔连接处的沉降差,从而避免形成过大的高差。另外,在施工中还可以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格栅或土工布)作为缓冲层,其功能在于有效分散应力,降低集中荷载带来的路基变形问题。为了进一步控制沉降量,可以采用分级加载的方法施工。具体而言,在地基部分填筑完成后,应暂停上部结构的施工,待地基沉降趋于稳定后,再继续下一步施工工序。通过这种“先沉后建”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后期使用过程中因不均匀沉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延长路桥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这种多层次的结构优化设计,不仅体现了工程设计的科学性,更为施工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沉降监测与养护

沉降监测与养护是保障路桥过渡段长期性能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和结构使用寿命。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布设沉降观测点,是监测沉降动态的基础方法。通过安装高精度沉降仪或其他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和记录过渡段的沉降数据。施工阶段的沉降监测可帮助判断地基沉降是否达到稳定状态,为施工进度安排提供科学依据;而运营阶段的监测则能及时发现异常沉降趋势,避免进一步恶化对结构造成损害。这些数据不仅能够为后续的设计优化提供重要参考,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未来沉降行为,为制定合理的养护策略奠定基础。沉降监测系统需要具备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结合人工巡检,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定期养护与维修是沉降控制的重要补充手段,能够有效应对沉降引发的桥头跳车等问题。当监测发现过渡段沉降超出允许范围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例如,通过补填材料可以恢复路面的平整度,减少桥头跳车的冲击效应;对严重沉降导致的路面损坏,可能需要重新铺设沥青或混凝土路面,确保道路的使用性能和行车舒适性。养护工作还需根据桥梁和路基的结构特点制定周期性的检修计划,对伸缩缝、桥台台背及排水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特别是在高交通量或特殊气候条件下运行的路桥过渡段,养护频率应适当提高,以尽量减少沉降对行车安全的隐患。

结束语

路桥过渡段路基沉降控制是城市道路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技术难题。通过科学的地基处理、合理的填料选择、优化的过渡段结构设计及持续的沉降监测,可有效降低路基沉降差异,提升道路运行性能和安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实践经验与技术参考,但针对不同工程条件,仍需进一步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法以满足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宏琴.城市道路桥梁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要点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3,(12):126-128.

[2]罗健豪.浅析市政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3):98-100.

[3]井鹏飞.提高城市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分析实践思考[J].居业,2023,(01):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