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作者

梁欣悦

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 北京市 100021

摘要:教育改革视域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语文教师革新课堂的关键砝码,也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意识的树立带去重要支持。本文围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深入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包括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强化阅读与积累、注重口语表达训练及优化写作指导等,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引言

在当今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仍有待提高。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

(一)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共同探讨、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二)特点

互助性。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互动性。成员之间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

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和能力进行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自主性。学生在小组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方法。

(三)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提高了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倾向严重

在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而没有给予明确的任务和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也只是随意交流,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二)参与度不均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一些成绩好、性格开朗的学生往往成为小组的核心,而成绩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很少发言,甚至被边缘化。

(三)合作技能缺乏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倾听、表达、协商等。一些学生不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只关注自己的想法;一些学生表达能力不强,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协商能力,不能与他人达成共识。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一)科学分组

1.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例如,可以将成绩好、性格开朗的学生与成绩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样的分组方式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上给予成绩稍差的学生指导和帮助,性格开朗的学生则能带动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除了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是重要的分组依据。如果小组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可以在合作学习中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比如,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在小组活动中负责制作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热爱音乐的学生可以在汇报展示时加入音乐元素,使学习成果更加生动有趣。

2.控制小组规模

小组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以 4 - 6 人为宜。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又可以避免小组过于庞大而难以管理。在这个规模范围内,小组成员可以充分交流和互动,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关注到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3.定期调整小组

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产生固定的合作模式和思维定式,教师可以定期调整小组,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的同学合作,拓宽视野,提高合作能力。调整小组的频率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每个学期调整两到三次为宜。在调整小组时,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增加小组的多样性和新鲜感。

(二)明确任务

1.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任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诸葛亮成功借箭的原因,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除了分析原因,还可以让学生探讨如果自己是诸葛亮,会在借箭过程中做出哪些不同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样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明确任务分工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避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教师可以根据任务的性质和学生的特长,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例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可以让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整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撰写报告等。为了确保任务分工的公平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制定详细的任务清单和时间表,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时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合作技能

1.倾听技能

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他人发言时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能够给予适当的反馈。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倾听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在评选活动中,教师可以制定具体的评选标准,如倾听时的专注程度、对他人观点的理解程度、给予反馈的恰当性等。

2.表达技能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锻炼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表达水平。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3.协商技能

培养学生的协商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调,达成共识。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协商。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出现分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在模拟情境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协商解决。

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分组、明确任务、培养合作技能、建立合理评价机制等策略,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瑄.小学语文中高段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成都大学,2024.

[2]马智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28):44-47.

[3]田峰.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研究[J].智力,2022,(0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