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输血知识科普:安全输血知识知多少

作者

张茜茜

辉县市人民医院 输血科 453600

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挽救生命、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输血并非简单的血液输注过程,它涉及到血型匹配、血液检测、输血反应等多个复杂环节。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都需要了解输血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的基础知识、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输血后的观察和护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输血知识。

一、输血的基础知识

1. 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对抗外来病原体。

血小板:参与凝血功能,促进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营养物质和激素。

2. 输血的原因

大量失血:如严重创伤、手术后出血等。

贫血: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无法有效运输氧气。

凝血功能障碍: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使患者容易出血。

3. 血型匹配的重要性

血型匹配是输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ABO血型系统和Rh因子是决定输血兼容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如果血型不匹配,输血可能导致严重的免疫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血型检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1. 严格筛查献血者

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血液的安全性。因此,在献血前,献血者需要接受严格的体检,包括询问病史、进行实验室检查等,以确保所献血液符合安全标准。

2. 对患者进行评估

在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过敏史、输血史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所输血液与患者血型相合,避免发生溶血反应。

3. 准备输血设备和器材

医护人员需要准备好输血所需的设备和器材,如输血器、输血袋、输液架等,并确保其完好无损、无菌。

4.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对于即将接受输血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以利于输血的顺利进行。

三、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输血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和细致操作的过程。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医护人员和患者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如佩戴口罩、手套等,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3. 控制输血速度

输血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而输血速度过慢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输血速度。一般来说,输血开始时的速度应缓慢,观察10-15分钟,如无明显不良反应,再将流速调至正常范围。对于老年患者或有慢性心肺疾病的患者,应多次、小量、缓慢输注,并密切观察。

4. 观察患者的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发热、寒战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常见的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免疫溶血等。这些反应可能发生在输血开始后的不同时间段内,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5. 记录输血过程

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输血过程,包括输血时间、血量、速度、患者反应等情况。这些记录为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输血后的观察和护理

输血后的观察和护理同样重要,它有助于评估输血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输血后需要注意的几点:

1. 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输血后,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如生命体征、症状改善等。通过评估输血效果,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

2. 预防感染

输血后,患者的身体抵抗力可能会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鼓励患者多喝水,以帮助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同时,要保持输血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3. 监测生命体征

输血后,医护人员需要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定期复查

输血后,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复查项目可能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等,以评估输血效果和监测潜在的风险。

5.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输血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同时,家属也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恢复期。

五、输血的安全知识

输血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都需要了解输血的安全知识。

1. 了解输血的风险

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包括输血反应、感染传播等。医护人员需要在输血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输血的风险和必要性,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和签字。

2. 选择可靠的供血机构

输血时,应选择受监管的安全可靠的供血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会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测,以确保所献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3. 遵守血液安全标准

可靠的供血机构应遵守严格的血液安全标准,包括筛查捐血者的传染性疾病、采用先进的血液处理技术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输血过程中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4. 了解输血后的注意事项

输血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输血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遵医嘱定期复查;注意饮食和营养补充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六、输血误区及澄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输血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影响到输血的安全和效果。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输血误区及澄清:

1. “输血”≠“输全血”

输血并不等同于输全血。全血是指包含血细胞、血浆在内血液的全部成分。然而,随着医学科学和输血技术的发展,输血疗法已经从原来的输全血发展为现在的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后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治疗方法。它具有一血多用、节约血源、针对性强、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点。

2. “万能血”不万能

过去,人们将O型血称为“万能献血者”,将AB型血称为“万能受血者”。然而,这种观念并不科学。因为O型红细胞表面还存在很多ABO系统以外的血型系统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其他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或红细胞上其他血型系统抗原发生凝集反应。因此,将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患者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同理,将AB型血称为“万能受血者”也是不科学的。在输血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同型输注的原则。

3. 直系亲属不能输血

直系亲属间输血易产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这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诊断困难且死亡率非常高。献血者和输血者关系越近,发生TA-GVHD的概率越高。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应避免使用直系亲属的血液。

4. 血液不是营养品

血液在人体内主要发挥着运输、调节、免疫、防御和凝血等功能。对增加人的体质和营养没有直接效果。相反,输血还有可能传播疾病和引起输血反应的风险。因此,非必要不输血应成为输血的基本原则。

七、结论

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挽救生命、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输血并非简单的血液输注过程,它涉及到血型匹配、血液检测、输血反应等多个复杂环节。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都需要了解输血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通过加强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提高公众对输血安全的认识以及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输血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我们可以共同促进输血事业的发展,并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