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结合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李婷婷
武汉康健妇婴医院 妇产科 430010
【摘要】目的:探究在产后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中将健康教育与心理行为护理干预进行联合应用对患者心理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0月——2024年10月期间接收的60例产后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对照组(n=30),前者给予健康教育结合心理行为护理,后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心理和睡眠质量的影响价值。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更低,同时患者的PSQI评分更低,各项数据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产后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此过程中落实健康教育+心理行为护理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宣传。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理行为护理;产后抑郁症;睡眠障碍;影响效果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因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出现的一种常见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易怒或焦虑等症状。睡眠障碍是产后抑郁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或早醒等,严重者可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1]。近年来,心理行为护理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在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研究以此为基础,将我院患者为对象,将健康教育与心理行为护理联合应用,展开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分析
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产后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等一般资料上进行比较,结果如下:年龄:实验组患者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30.45±4.10)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3-37岁,平均年龄(30.63±3.92)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次:实验组初产妇18例,经产妇12例;对照组初产妇17例,经产妇1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成立,可排除其他因素影响。
1.2 方法
对照组:n=30: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进行观察,按照医嘱指导患者按时用药,同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
实验组:n=30:健康教育+心理行为干预,具体如下:
健康教育:(1)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表现、可能影响及治疗的重要性,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和羞耻感。同时需要教授患者正确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避免咖啡因摄入、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等。并需要为患者提供合理膳食建议,强调均衡营养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行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等,有助于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2)护理技能培训:教授患者如何缓解焦虑,如通过呼吸放松训练、冥想等技术,帮助其应对日常压力。指导患者如何照顾新生儿,提高自信心,减少因缺乏育儿经验而导致的焦虑情绪。(3)个性化指导: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个体需求,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帮助其设定可实现的生活目标,并提供实际支持。
心理护理:(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士应以同理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尊重其感受,增强信任感和依赖感。通过耐心交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减轻心理负担。(2)认知行为干预: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负性思维模式,如“我无法胜任母亲的角色”等,通过提供事实依据和积极反馈,引导患者形成积极、合理的认知。同时需要为患者制定日常生活计划,鼓励患者增加社交活动、参与家庭事务,转移负面情绪注意力。(3)情绪疏导:定期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邀请有类似经历的产妇分享恢复经验,帮助患者感受同伴支持。并通过艺术疗法(如绘画、音乐治疗)或书写疗法,协助患者释放情绪压力,培养自我调节能力。(4)放松训练:引导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冥想或正念疗法,帮助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促进心理与身体的放松。(5)家庭参与: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护理过程,帮助患者分担育儿和家务压力。向家属提供沟通技巧指导,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情绪和睡眠质量。其中心理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均为分数高,患者的不良情绪严重。睡眠质量的评价则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价,总分为21分,分数高,患者的睡眠障碍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统计,应用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 29.0),计算包括计量资料,表示为(±s)。验证判断统计学意义,方式为t,并观察结果,以P<0.05为基础,结果在此范围内为有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更低,同时患者的PSQI评分更低,各项数据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健康教育通过向患者传递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患者正确认识产后抑郁症及睡眠障碍的病因、危害及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误解与恐惧,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同时,通过生活方式指导,如合理的膳食、适度运动、睡眠卫生知识等,使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睡眠质量,并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而心理行为干预则重点在于调整患者的不良认知与行为模式,改善其负面情绪状态[2]。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消极思维,促进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通过情绪疏导和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从而促进心理状态的恢复。健康教育与心理行为干预的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促进生活习惯的优化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产后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中落实健康教育和心理行为干预,意义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宣传。
参考文献:
[1] 王雪菁,林燕红,蔡爱红. 分析健康教育结合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在产后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8):1848-1851.
[2] 王彩霞,李传艳,禹娜. 健康教育结合共情护理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2(11):67-6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