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钱德洪与王畿关于“四句教”的辩论
陈琦龙
西南大学哲学系,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天泉证道在阳明学的演进历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王阳明于临终前的传教之际,其两大核心弟子钱德洪与王畿针对心学要义产生了显著的分歧。这一围绕 “四句教” 所展开的深度辩论,不仅深刻地折射出阳明心学内部的多元阐释路径,更对阳明后学的分化与发展趋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阳明心学在思想史上的持续演进与广泛传播,彰显出其在哲学思想传承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关键词:阳明心学 钱德洪 王畿
一、引言
钱德洪与王畿,作为王阳明最为杰出且极具影响力的两大弟子,他们在阳明心学的研习与体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见解与认知路径。然而,这些差异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与学术语境下,引发了一场激烈而深刻的学术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聚焦于阳明心学的精髓 ——“四句教”。这一辩论不仅仅是两位弟子学术观点的交锋,更是阳明心学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其核心教义的深度审视与多元解读,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体学术见解的范畴,深刻地塑造了阳明后学的整体格局与发展脉络。
二、阳明心学背景与 “四句教” 阐释
阳明心学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等核心命题为基石,构建起一座宏伟而深邃的哲学大厦。王阳明认为,“心” 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与主宰,世间的一切道理与规律皆内在于 “心”。“知行合一” 则强调了认知与实践的紧密不可分割性,旨在打破传统哲学中知与行的二元对立格局,倡导在实际行动中实现对真理的真切体悟与践行。而 “致良知” 作为阳明心学的终极指向,倡导人们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觉察与自我提升,将内心深处的良知充分彰显并践行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从而实现个体的道德完善与精神升华。
在这一宏大的思想体系框架内,“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无善无恶心之体” 深刻地揭示了心体的本然状态,其超越了世俗善恶的二元对立,呈现出一种空灵、纯净且至善至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心体犹如一面澄澈的明镜,能够映照出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而不受后天善恶观念的沾染与束缚。它是一种先验的、超越性的存在,为个体的道德实践与精神追求提供了最为纯净的源头与根基。
“有善有恶意之动” 则精准地指出了善恶观念的产生根源。当个体的心体与外界事物相互接触、相互作用时,意念便随之而生。而这些意念在与世俗环境、个人欲望以及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碰撞过程中,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善恶之分。这一观点深刻地反映了阳明心学对人性与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强调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意念进行审慎的觉察与反思,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知善知恶是良知” 进一步阐明了良知在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抉择过程中的核心关键作用。良知作为人类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本能与智慧光芒,它能够敏锐而精准地洞察事物的善恶本质,为个体提供明确而清晰的道德指引。这种良知的存在并非是后天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而是一种内在的、本源性的道德直觉与判断力,它时刻在个体的内心深处发挥着监督、评判与引导的作用,促使个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道德底线,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为善去恶是格物” 则着重强调了个体在道德实践层面的具体行动要求。一旦良知对事物的善恶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个体便应当毫不犹豫地付诸实际行动,积极地去践行善举,努力地去除恶行。这种格物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与改造,更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度净化与升华。通过不断地为善去恶,个体能够逐渐去除内心的杂念与私欲,使心体恢复到原本的纯净与空灵状态,从而实现与良知的高度契合与统一。
三、钱德洪与王畿的辩论
(一)王畿的 “四无教” 观点阐述
王畿以其对心学的独特体悟与深邃思考,大胆地提出了 “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 的 “四无教” 观点。从哲学境界的高度出发,他坚信心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与核心,其本然状态是超越世俗善恶观念的束缚,呈现出一种绝对的空灵与纯净。在他看来,心体犹如深邃无垠的宇宙星空,浩瀚而神秘,其自身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力,而这种本源性的存在是无法用世俗的善恶标准来简单界定与评判的。
基于心体的无善无恶,王畿进一步推论出意、知、物也必然是无善无恶的。他认为,意作为心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与反应,其本质上是心体的一种自然延伸与表达。既然心体本身无善无恶,那么意也应当是在这种空灵纯净的状态下自然生发,不受后天善恶观念的干扰与扭曲。同样,知作为心体的认知功能与判断能力,它也是以心体的本然状态为基础而运作的。在无善无恶的心体主宰下,知能够以一种超越世俗偏见与狭隘认知的方式,洞察事物的本质与真相,而不会被善恶的表象所迷惑。而物,作为心体认知与实践的对象,其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只是在与心体的互动过程中,由于心体的意念活动以及后天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才被赋予了善恶的属性。
王畿的 “四无教” 观点着重强调了心体的本源性与统帅性,其境界高深、立意极为高远。他试图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善恶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直接从心体的本然状态入手,去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心体自由与超越性的极致追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路径与精神境界追求方向。
(二)钱德洪的 “四有教” 观点阐述
钱德洪则秉持着一种更为务实与稳健的态度,对 “四句教” 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他认同 “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 这一基本前提,但同时敏锐地指出 “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在他看来,心体的本然状态虽然是无善无恶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类个体受到后天各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如社会环境的熏陶、个人欲望的驱使以及教育文化的塑造等,逐渐形成了所谓的 “习心”。这种习心使得人们在面对外界事物时,内心所产生的意念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善恶的倾向与色彩。
正是基于对现实人性的这种深刻洞察,钱德洪强调了 “格、致、诚、正、修” 等修养功夫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这些修养功夫乃是恢复心体本然状态的关键路径与必要手段。通过格物,个体能够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使内心的认知更加清晰与准确;通过致知,个体能够不断地扩充与深化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使良知得以更加充分地彰显与发挥;通过诚意,个体能够使内心的意念与行为保持高度的一致与真诚,避免虚伪与做作;通过正心,个体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态与价值观,使内心始终保持在一种平和、公正与坚定的状态;通过修身,个体能够全面地提升自己的品德与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序良俗。
钱德洪坚信,只有通过长期不懈地践行这些修养功夫,才能够逐渐去除 “习心”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心体重新回归到无善无恶的空灵纯净状态。他的 “四有教” 观点充分体现了对现实人性的尊重与理解,以及对道德实践与修养功夫的高度重视,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阳明心学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与指南。
四、王阳明的指导与调和
(一)对二人观点的总体评价与肯定
面对两位弟子的激烈辩论,王阳明以其深邃的智慧与宽广的胸怀,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评价与肯定。他深刻地认识到,钱德洪与王畿的观点虽然看似相互对立、各执一端,但实际上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内涵,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并非是完全相互排斥的。
(二)“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 的理念阐述
王阳明明确指出,钱德洪与王畿的观点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他认为,王畿的 “四无教” 观点适合于那些天赋极高、悟性极强的利根之人。这类人犹如拥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灵,能够敏锐地感知与领悟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他们可以凭借自身卓越的直觉感悟能力,直接从心体的本源入手,迅速而透彻地领悟阳明心学的精髓要义,实现与天理的高度契合与统一。在这种境界下,他们能够超越世俗的善恶观念与繁琐的修养功夫,以一种直接而纯粹的方式实现个体的精神升华与道德完善。
而钱德洪的 “四有教” 观点则更适合于广大普通资质的人群,即所谓的 “其次” 之人。这类人由于受到后天因素的诸多限制与干扰,其内心的 “习心” 较为严重,难以像利根之人那样直接从心体本源上顿悟。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地践行 “格、致、诚、正、修” 等修养功夫,在意念层面上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与自我提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去除内心的杂念与私欲,使心体逐渐恢复到本然的纯净状态,从而实现对阳明心学的深刻理解与践行。
(三)强调 “四句教” 的根本地位与圆融性
王阳明在肯定二人观点的同时,再次着重强调了 “四句教” 的根本地位与圆融性。他指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 “四句教” 乃是阳明心学的究极之说,是一种彻上彻下、贯通始终的思想体系。它既涵盖了心体的本然境界,又深入地剖析了善恶观念产生的根源;既明确了良知在道德判断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又为个体在道德实践中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四句教” 所体现的是一种上下动态的圆融体系,其中每一句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心体的无善无恶为整个体系奠定了空灵纯净的基础与源头,而意之动的善恶产生则揭示了人性在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良知的知善知恶则为个体在这种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提供了明确的道德指引与判断标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分辨是非善恶。而格物的为善去恶则是将良知的判断付诸实际行动,通过不断地实践与修正,使个体能够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实现心体与良知的高度统一,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王阳明认为,只有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 “四句教” 的这种圆融性与整体性,才能够真正领悟阳明心学的精髓要义,避免陷入片面的理解与极端的观点之中。他告诫弟子们,在今后与朋友讲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偏离或丢失这一根本宗旨,而应当以 “四句教” 为核心指引,根据不同人的根性与资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他们逐步走上阳明心学所倡导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升华之路。
五、辩论的影响与意义
(一)对阳明后学发展格局的塑造
钱德洪与王畿的这场辩论以及王阳明的调和指导,对阳明后学的发展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塑造作用。由于二人观点的差异以及王阳明对不同根性之人对应不同教法的强调,阳明后学逐渐分化为多个不同的流派与支脉。其中,一些学者继承和发展了王畿的 “四无教” 观点,注重心体的超越性与直觉感悟,强调个体在精神境界上的直接领悟与突破,形成了以追求高远境界与自由心性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流派。这些学者在哲学思辨、文学艺术创作以及个人精神追求等方面往往表现出更为激进与创新的态度,对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社会规范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与反思。
而另一些学者则遵循钱德洪的 “四有教” 路线,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功夫的实践与积累,强调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践行阳明心学的教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约束与自我提升来实现个体的道德完善。他们致力于将阳明心学的理念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教育普及以及民生改善等现实问题,在社会实践领域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秩序稳定与文化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天泉证道中钱德洪与王畿的辩论在哲学思想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它不仅是阳明心学内部思想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节点,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宋明理学时期多元演进与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这场辩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哲学家们对人性、道德、本体与功夫等一系列核心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理论深度与思维广度上的卓越成就。
从更广泛的哲学视野来看,钱德洪与王畿的辩论所涉及的问题超越了阳明心学本身的范畴,与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与学术观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其与儒家传统的人性善恶论、道家的有无相生思想以及佛教的心性修养学说等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话与交融。这种跨学派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与宝库,也为后世哲学家们在面对类似哲学问题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借鉴,启发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去思考和解决哲学难题,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不断向前发展与演进。
参考文献:
[1]邹建锋, 叶春艳.从天泉证道看阳明弟子钱德洪和王畿的学术论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20(03):21-25+50.
[2]邓国元.王门“天泉证道”考辨——以“四句教” 、“四有”和“四无”为中心的考察[J]. 中国哲学 史,2015(03):118-124.
[3]张昭炜.天泉证道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方学渐对于龙溪学的批判与方以智的统合[J].中国哲学史,2023(04):75-84.
[4]邓国元.论王龙溪语境中的“四有说”——兼论钱绪山在王门“天泉证道”中的观点立场[J].浙江社会科学,2019(10):119-12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