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难题与实现进路

作者

罗娜

福建师范大学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长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了承认和肯定。数字技术发展所驱动的数字经济一方面能够带动劳动过程变革,促进全体人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成为共同富裕的“增量”;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隐含着资本、劳动等要素分配比例失衡的潜在风险,从而成为共同富裕的“减量”。现有的理论研究多从单一角度探讨数字经济对共同富的阻碍或促进作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辩证看待。本文基于对《资本论》的研究,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以及实现进路。

一、理论逻辑

1.1 生产决定分配

在论述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时,马克思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只有产品先被生产出来,才能够讨论对产品的占有和分配。分什么、分多少都是由生产决定的。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必然前提就是社会必须拥有能够使得所有人都实现富裕的财富总量。马克思对社会财富的定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开篇就说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而且“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无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商品本身就是财富的代表,而物的使用价值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的有用性,是物质财富的重要内容;第二,货币随着商品的交换而产生,并在商品的流通中因其储藏功能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马克思称这种权力为“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货币被当作是财富的衡量形式,也就是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无论以何种角度来解读社会财富,数字经济都有能力加速社会财富的产生与积累,从而扩大共同富裕的规模。数字经济时代,海量数据可以被收集、存储和分析。借助数字技术和数据信息的引导,企业可以有效安排原材料的采购、生产以及销售。这使得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工业化生产逐渐向小规模、个性化的数字化生产模式转变。因此,企业能够制造出对消费者更有实用价值的商品,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减少库存积压和过度生产的问题。

1.2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是共同富裕的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财富得以平等地分配给全体人民,使人民能够共同共有这些财富,并享有参与财富分配的权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道“让我们换一个方向思考,想象一个自由人的团体,这个团体内,一切生产手段皆属共有,每个人使用共有的生产手段,把许多个人的劳动力,当作社会的劳动力来支出。……这个团体的总生产物,是社会的生产物,这些生产物的一部分,会再用作生产手段,它依然是社会的。另一部分则当作生活资料被团体的个体所消费。所以这个部分是必须分在他们之间分配的……我们假定,各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所得而有的部分,将由各人的劳动时间决定。这样一来,劳动时间将具有二重作用。一方面,劳动时间之社会的计划的分配,将使各种劳动技能与各种欲望保持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可以当作一种尺度来计量个人在总劳动中参与的部分以及个人在共同生产物中应得的消费的部分。”[]这段话已经体现出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思想。不仅仅是初次分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还提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问题:“将剩余价值理解为总利润的一个部分,必须为生产,成立一个保险基金,这个保险基金是由剩余劳动的一部分构成的,在这个限度内,是剩余劳动的直接生产资本,也就是说直接生产用在在生产上面的基金。但部分除了用来积累,即用来扩大再生产过程的部分以外,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也必须继续存在的部分。”[]这指出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社会保障("保险")的关键意义。

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社会财富的共享与普惠,从而进一步实现公平分配财富的目标。马克思认为:协作是一种“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的劳动形式,舍去其“资本主义应用”,仅仅就劳动形式而言,劳动过程的广泛协作有利于提高个人生产力,且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如果能够落实按劳分配的政策,协同劳动必然能够使更多人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当中。

二、现实困境

2.1生产资料占有分化引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评了庸俗社会主义者过于强调分配问题,而忽视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关键问题。他指出他们倾向于停留在“就分配谈分配”的表面层面,而回避了深层次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问题。马克思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财富分配,“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错误的”。他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数字经济时代各个主体之间生产资料的拥有量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从而在剩余价值分配过程中的不平等加剧。这种不平等在劳资之间、劳劳之间均有体现。

2.2数字化平台出现垄断趋势

趋向天然性垄断是平台的本性。数字经济的实践显示,数字资本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改进服务、个性化推荐和广告定位等方面。这些数据积累形成了竞争壁垒,难以被新进入者迎头赶上,同时他们可以通过影响法规和标准来塑造市场环境,使其更有利于自己。这有助于巩固其地位并限制潜在竞争。另一方面,数字平台的价值通常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越多的用户使用一个平台,它就越具吸引力,新用户更有可能加入。这种网络效应使得市场向少数主要平台聚集,难以进入的新竞争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劣势。这将导致剩余价值分配的窄化和极化,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实现进路

3.1发挥数字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数字资本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为了更好地利用数字资本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以及确保数字经济对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利益产生积极影响就要为数字资本设置“红绿灯”,引导数字平台企业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大局。

3.2 建立健全数字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机制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国家完善的法律法规做支撑,明确数字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这包括规定数字劳动者的合同权利、薪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权等方面的权益。

3.3 构筑与完善数字经济有效监管机制

构筑和完善数字经济的有效监管机制是确保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设立跨部门合作机制,确保各部门在数字经济监管方面能够协同合作。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2.马克思.资本论(纪念版)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马克思.资本论(纪念版)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马克思.资本论(纪念版)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马克思.资本论(纪念版)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139.

7.马克思.资本论(纪念版)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马克思.资本论(合订本) 第1卷[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561.

9.马克思.资本论(合订本) 第3卷[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