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项目施工要点及养护策略探究
罗彦林
身份证: 642221198206180394
摘要:园林绿化项目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和养护策略直接关系到绿化效果及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园林绿化项目的施工要点,包括前期准备、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并结合养护策略,如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季节性养护,旨在提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园林绿化项目施工与养护方案。通过优化施工流程、提升养护水平,确保园林绿化项目达到预期效果,为城市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要点;养护策略;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项目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园林绿化项目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科学的施工设计,还需要精细的养护管理。本文将从园林绿化项目的施工要点和养护策略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确保园林绿化项目的质量和效果,为城市绿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园林绿化项目施工要点
(一)前期准备
1.熟悉设计图纸
在园林绿化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设计图纸的熟悉程度直接关系到后续施工的准确性与效率。施工人员需花费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详细阅读并深入理解设计图纸。他们不仅要明确绿化工程的整体布局,包括各个区域的划分、植物的分布与组合方式,还需对植物种类及规格要求有清晰的认知。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浏览与记忆,而是需要施工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施工经验,对设计图纸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同时,施工人员还需对设计图纸中的细节之处进行仔细推敲,如植物的种植密度、株行距的设置等,以保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够精准实施。[1]
2.组织施工力量
施工人员需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查,全面了解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他们要仔细观察地形的起伏变化,评估其对施工难度与成本的影响;同时,还需对土壤的质量与类型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土壤改良或调整种植方案。接着,要对施工现场的水源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在完成现场勘查后,施工人员需根据施工任务量,组织相应的施工技术力量,并制定详细的工程进度表。他们需合理安排施工人员与机械设备的配置,确保各项施工任务能够有序进行。通过全面的现场勘查与科学的施工力量组织,施工人员能够为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施工技术
1.土方施工
土方施工不仅仅是简单的场地平整与翻挖,它需要根据设计意图,对场地进行精确的改造,以确保土方回填至设计标高,为后续的绿化种植提供平整、稳固的基底。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人员需对地形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判断,以保证土方回填的高度、坡度与平整度均符合设计要求。[2]
2.苗木栽植
(1)园林绿化苗木栽植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园林绿化的实施中,选取合适的苗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植物成活的可能性,是栽植流程中的关键步骤。若在选择苗木时忽视了地域特性,往往会导致成活率不高,影响园林绿化的成效。所以在挑选苗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1)详尽考察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状况,基于这些实地收集的数据来决定适宜的苗木种类;2)同时,注重苗木的审美价值,尽可能选择观赏性强的苗木,这样既能提升园林的视觉美感,也有利于优化园林的生态环境。
其次,树木的栽植时间直接关系到其生存概率,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由于全年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大部分树木栽植都不会遇到太多问题,因此在南方,栽植树木时主要考虑的是树木自身的适应性。而在温差显著的北方,树木栽植面临着更多的制约因素,1)春季的气温适中且降水充沛,为树木栽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因此目前北方多选择在春季进行树木的栽植;2)秋季栽植的树木当年就能扎根,存活率较高,到了次年春天,发芽时间早,对于病虫害和干旱的抵抗力也较强,能够获得更佳的栽植成效。
最后,为了确保植物在最优条件下生长,同时提升其视觉吸引力,在规划园林植物种植模式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植物的颜色、形态以及植株高度等要素,以增强种植的立体感和审美价值。此外,在实施园林植物种植模式设计时,也应巧妙运用艺术手法,让高低不一、色彩缤纷的植物形成丰富的层次,从而提高园林美化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达到园林植物栽植的预期效果。
(2)园林绿化苗木栽植质量要点
1)树穴大小。裸根苗应比裸根苗根幅放大1/2,树穴深度为树穴直径的3/4。土球苗树穴直径应比土球直径加大40-60cm,树穴深度为树穴直径的3/4.
2)栽植深度。苗木栽植不可过深或过浅。过浅苗木易失水死亡,过深则容易发生“闷芽”现象,常导致苗木迟迟不发芽,或发芽展叶后抽回死苗现象的发生。常绿乔木栽植时,土球顶面宜略高于地面5cm。
3)苗木应直立端正,不倾斜。裸根苗根系必须舒展。
4)回填栽植土,应采用“一提、二踩、三埋”的栽植方法。既先将基肥撒在穴底,将苗木根系舒展放在土堆上,同时调整好苗木的观赏面和垂直度。上面回填表土细土。回填栽植土至一半时,将苗木轻轻上提,使根系向下自然舒展,并使根颈部与地面平齐,然后用脚踩实,继续填土至原栽植线,每填土20-30cm踏实一次。
5)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必须取出,如无纺布、遮阳网等。在黏重土壤中,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常导致苗木烂根而死亡。
(三)现场管理
1.环境保护
在园林绿化项目的现场管理实践中,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构成了我们工作的两大支柱。因此,从项目启动之初,我们需要精心挑选环保型施工材料,力求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噪音、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对废弃物实施严格的分类处理与回收利用,目的是将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而施工安全关乎每一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它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整体进度与质量。为此,我们要不断加强施工安全教育与培训,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比如可以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同时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以保证每一处施工区域都符合安全标准,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安全的施工环境。[3]
2.沟通协调
沟通协调一般是指设计方、甲方、监理等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为此,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便各方能够实时、准确地了解施工进度与存在的问题。比如定期组织施工协调会议,邀请各方代表共同参与,通过深入讨论与协商,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难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要注重与周边居民与社区的沟通协调。要积极回应他们的关切与诉求,通过耐心解释与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这一系列沟通协调措施的实施,不仅构建了一个顺畅、高效的沟通平台,也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园林绿化项目养护策略
(一)水分管理
1.精准把握浇水时机,科学实施保湿降温
每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生长需求,而天气情况更是瞬息万变。在干旱季节或植物生长期,要适当增加浇水频率,确保土壤保持湿润,为植物根系提供充足的水分。而在高温天气下,要密切关注植物的生长状态。为了避免植物因高温而受损,可以利用喷雾器等器械对树体进行喷灌,这一举措不仅能为植物叶片提供必要的水分,还能有效降低植物体表的温度,起到保湿降温的双重效果。通过这一策略的实施,我们成功缓解了高温天气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4]
2.科学浇灌封冻水,确保植物安全越冬
随着冬季的来临,土壤逐渐封冻,这对植物的生长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让植物能够安全越冬,我们在土壤封冻前精心组织了一次透水浇灌。这一举措能够为植物根系提供充足的水分,并且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层保护层,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温度的剧烈波动。在浇灌过程中,需注重控制水量和浇灌速度,确保水分能够均匀渗透到土壤深处,为植物根系提供持久的滋养。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浇灌后的土壤状态,及时调整浇灌策略,以保证植物在冬季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二)病虫害防治
1.强化监测预防,推广生物防治策略
在园林绿化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始终秉持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加强了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比如定期巡查、设置监测点等方式,密切关注植物的生长状态,一旦发现病虫害的迹象,便立即采取行动,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病虫害防治的具体策略上,我们大力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环保,而且能够针对特定的病虫害进行精准打击。比如针对叶柄小蛾这一常见害虫,我们采用了性引诱剂进行防治。这种引诱剂能够模拟害虫的性信息素,吸引并诱杀害虫,从而有效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保护了植物的健康生长,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了绿色、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
2.合理化学防治,确保防治效果与安全
尽管生物防治具有诸多优势,但在某些情况下,仍需借助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第一,我们会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以及植物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浓度;第二,会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喷洒,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植物的伤害。在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时,还会注重与其他防治方法的结合。通过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我们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提高了防治效果,还降低了防治成本,为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季节性养护
1.春夏季精细管理,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随着春季的到来,园林植物逐渐从休眠中苏醒,进入生长期。首先逐步拆除冬季防寒所用的覆盖物,让植物逐渐适应温暖的气候,同时增加地温,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浇足春水,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满足其生长需求。另外,会增施有机肥,为植物提供丰富的养分,增强其抗病虫害的能力。在进入夏季后,高温干旱的天气对植物的生长构成挑战。需加强水肥管理,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浇水时间和浇水量,确保植物得到充足的水分。同时,搭棚遮荫,以减少阳光直射对植物叶片的伤害,降低蒸腾作用,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最后,还采用树冠喷雾的方式,增加空气湿度,为植物创造一个湿润的生长环境。
2.秋冬季科学养护,确保植物安全越冬
秋季是植物进入休眠期前的关键时期。需合理浇封冻水,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同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树木的木质化,增强其抗寒能力。同时,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储备,为来年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随着冬季的来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防寒保暖措施。比如采用缠树干的方式,用保温材料将树干包裹起来,减少寒风对树干的侵袭,防止树木受冻害。同时,还对树干进行涂白处理,既能减少昼夜温差对树干的伤害,又能起到杀虫防病的作用。[5]
三、园林绿化项目施工与养护的持续优化
(一)强化施工团队专业素质,打造高品质绿化工程
为了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需定期组织施工团队参加培训活动。这些培训不仅包括园林施工技术的最新进展,还涵盖了项目管理、安全生产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团队的综合能力。通过培训,团队成员能够学习到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除了专业技能的提升,我们还着重培养团队人员的责任意识。比如通过各种方式,如案例分享、责任追究制度等,来提高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他们逐渐形成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能够积极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二)引入智能化养护技术,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我们积极引入智能化养护技术,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包括叶片颜色、生长速度等,这种实时监测机制犹如为园林养护装上了“千里眼”,让我们能够迅速发现病虫害及生长异常,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大大提高了养护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中,智能灌溉,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价值。它作为智能化养护技术的代表,能够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湿度进行精准灌溉。它不仅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还能有效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智能化技术还应用于园林绿化的其他方面。[6]比如利用无人机技术可对大面积的绿化区域进行空中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智能垃圾桶可以自动感应垃圾的填充情况,及时进行垃圾清理和更换,提高了园林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这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共同提升了园林绿化的管理水平,为园林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共创美好绿化环境
园林绿化项目,不仅是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温馨陪伴。为了激发公众对绿化项目的热情与参与度,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园林绿化知识的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市民传授绿化知识,让环保理念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从而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愿。同时,诚邀市民成为绿化项目的“监督员”,鼓励他们对施工和养护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入微的监督,我们还设立了便捷高效的反馈渠道,以便市民的声音能够迅速传达至相关部门。这种机制不仅让我们能够及时捕捉到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还促进我们不断反思与改进,力求绿化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市民的检验。
结论
本研究通过科学施工、精细养护,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绿化效果,还能促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园林绿化项目施工与养护将更加注重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我们期待通过持续优化施工流程、引入智能化技术、加强公众参与,共同推动园林绿化事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城市营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明喆. 景观园林施工设计及绿化养护技术要点分析[J]. 花卉,2024(10):25-27.
[2]李军霞. 精细化理念在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纵横,2024(8):41-45.
[3]张忠胜. 景观园林绿化设计及养护技术浅析[J]. 农业灾害研究,2024,14(3):277-279.
[4]金雷. 景观园林施工设计及绿化养护技术要点分析[J]. 花卉,2023(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