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探析

作者

陈春玲

霞浦县第八小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小学音乐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德育渗透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现实困境入手,分析了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教师德育意识薄弱、课程资源开发不足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教师专业素养、构建多元化德育资源体系等优化路径,同时探索了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创新、跨学科融合德育渗透等创新举措。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现实困境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为小学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德育渗透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一音乐教师对德育渗透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将音乐课程简单视为技能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场所,忽视了音乐本身蕴含的丰富德育元素,导致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其二音乐教材中德育资源开发不足,现有教材虽然包含一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内容,但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德育价值挖掘不够深入,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其三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音乐技能训练,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不够,未能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使得德育内容难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其四德育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难以客观反映德育渗透的实际成效,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策略。而且家校协同机制不健全,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导致音乐课堂中的德育内容难以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延伸和强化,影响了德育的持续性和一致性。这些现实困境制约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深入开展,亟需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优化路径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优化路径以提升实效性。当前音乐教育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将德育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进而提升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构建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模式也至为重要,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音乐作品所传递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跨学科整合视角下的德育渗透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将音乐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建立多元知识联系,形成完整的价值认知体系。

湘文艺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歌唱祖国》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设计了一系列德育渗透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音乐课堂的育人功能。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资料和儿童合唱版《歌唱祖国》的音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爱国热情。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城、黄河、泰山等祖国壮丽山河的图片,并配以优美的旁白描述,营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自然引出《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音准节奏等基本要素的训练,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内涵,通过讲述歌曲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繁荣发展的自豪。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教师设计了“歌声传递爱国情”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分组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在歌唱的同时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堂延伸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眼中的美丽祖国”主题绘画创作,将音乐感受转化为视觉艺术表达,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创新举措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探索更为创新的教育举措。音乐教育与德育融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体验,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自然接受道德熏陶。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新的思路,将音乐与语文、品德、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形成多维度的育人合力。项目式学习的引入也为德育渗透创造了广阔空间,教师应当围绕特定德育主题设计系列音乐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内化德育内涵。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同样是创新举措的重要方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音乐学习环境,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课外德育渗透渠道,使德育影响突破时空限制。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也不容忽视,邀请音乐家、民间艺术传承人走进课堂,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音乐厅等场所,丰富德育渗透的形式和内容。

湘文艺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的教学实践中,创新的德育渗透举措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先精心设计了“感恩的心”主题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关爱学生的温馨画面,配以柔和的背景音乐,营造出温暖感人的氛围,自然引发学生对师生情谊的思考。随后教师巧妙运用“音乐讲述会”形式,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与老师之间的难忘经历,并请全班同学聆听《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曲,引导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介绍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引导学生体会歌词中蕴含的尊师情感。为加深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教师创新性地设计了“角色互换”活动,请学生扮演教师备课、批改作业的场景,其他同学则演唱这首歌曲,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尊重。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师之窗”主题采访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制作成微视频在班级分享,并鼓励学生用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结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正视现实困境,采取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并勇于探索创新举措。通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健全评价机制、强化家校协同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构建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跨学科融合策略,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校园音乐德育文化氛围,并创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婷婷. 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J]. 俏丽·教师,2023(20):10-12. DOI:10.3969/j.issn.1009-0703.2023.20.004.

[2] 房明芳. 以音育人携乐共进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实践策略[J]. 中外交流,2020,27(25):300.

[3] 陈翠吉. 以美为基,以乐育人——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德育的有效渗透[J]. 孩子,2023(18):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