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建区采茶下河调的历史追溯
殷华宇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101
摘要
任何民间艺术的产生都与当地的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既定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条件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下河调作为江西地区著名的采茶剧种之一,从南昌最原始的农村逐渐流传开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赞誉。经过几百年的流传于融合,下河调最终演变成江西著名民间音乐南昌采茶戏,新建县采茶下河调之所以在新建区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随着民间艺术种类的不断增多,新建区下河调的艺术价值以及处境十分危险,即将面临着失传的现状,所以,本篇论文以南昌市新建区下河调为研究目标,通过实地采风和历史资料的查找,对其历史渊源、下河调的发展及其传承方向进行讨论。
1、新建区下河调基本背景
在鄱阳湖西的南昌地区,由湖北传来的“下河调”带动南昌本地的茶歌、茶舞和花灯戏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由本地方言演唱的“南昌地方戏”,其主要流行地域在清南昌府南昌、新建、安义、进贤、建昌(今永修)、奉新等县,清光绪年间还曾在抚州等地演出达六年之久。建国后该戏初名“南昌地方戏”,1953年改称“南昌采茶戏”。清乾嘉时期,南昌采茶戏开始受到南昌西北的武宁采茶戏和新建县茶灯戏的影晌,改变了原来民间茶歌、茶灯的强调而发展为湖广“下河调”为主腔的声腔剧种。
新建区下河调是在南昌采茶戏发展至“半班”时期所形成的,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来,这是劳动人民在劳动时所广为传唱的歌曲,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以及文献的阅读发现,南昌老一辈或者说传承人都把“下河调”作“下和调”,其实这很容易理解,这里的“和”其意思是指一唱众和,伴奏乐器一般是锣与鼓,而新建县的老艺人一贯称这种民间曲调为“下河调”,这里要做说明,南昌采茶戏是由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汇集至江西境内,融合了江西民间小调而形成的一种曲调体系,在众多民间小调中,湖北黄梅戏对于南昌采茶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曾先后任过皖南石埭(今石台)、东流(今东至)、繁昌三县知县的江西乐平人何元炳,在他的《焦桐别墅诗稿》(清同治刊本)中,留下的一首名为《下河调(黄梅腔)》的茶与茶戏的重要诗篇。茶诗风吟清逸,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内容丰富,描写了黄梅戏当年流行皖南、赣东北的历史盛况,这也就说明,下河调的形成也与湖北黄梅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至光绪二年(1876)“大雨起蛟,水更深,为蛟十年来有之灾”止,其间共一百九十二年,水灾溃堤二十三次,旱,蝗,渍十年次,平均六年一灾。其中道光的三十年间约三年一灾……民不聊生,四处逃荒,西到省内,东到皖,赣。年长月久,外省人就将湖广黄梅人卖艺而唱之曲称黄梅调,或湖广调。是清中期黄梅采茶戏流向赣东北及赣中地区的历史背景。从赣东采茶戏的湖广调及武宁采茶戏的北腔,现仍可看出较明显的痕迹。[ 采茶诗句赋黄梅——何元炳的《下河调》茶诗小释]
本人查阅了一下黄梅采茶戏的传统音乐,虽说其主腔与南昌采茶戏的下河调不尽相同,但在调式、音列及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演唱形式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小调与南昌采茶戏的杂调(新建称花鼓调)相同或近似之处就更多了;也有许多相同的传统曲目。甚至剧中人湖广襄阳籍的也不少,由此可见,南昌采茶戏与黄梅采茶戏在历史上曾有过密切交往,在由“三脚班”到“半班”的发展过程中,受黄梅戏的影响较深,以剧种的发展阶段而论,称这一时期的主腔为下河调,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下河调初探》罗勇庭]
值得研究的是,南昌采茶戏的下河调是否就是何炳元所说的“黄梅县里腔”?还不能这样轻易下结论。
南昌采茶戏的(下河调)与黄梅采茶戏的主腔在节奏和旋法方面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相反;在本地区的小曲中都可以找出更多的亲缘关系。从江北传来的戏曲音乐,小调被何氏称为下河调,而新建的下河调则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借用了这一名称,它是在本地区原有的小调基础上吸收了黄梅采茶的演唱形式而形成的适用于大本戏需要的板腔体音乐体系,其源与流较分明。
2.新建区下河调的发展
新建区采茶下河调源于南昌采茶戏。可以说采茶下河戏是南昌采茶戏的一个分支。南昌采茶戏历史悠久,有关采茶戏的史料较少。南昌采茶戏原名灯戏花、三角班。当流入南昌市时,它曾被称为省剧。抗日战争时期,采茶戏的流动演出也被称为赣剧。解放初期,更名为南昌地方戏,现统称南昌采茶戏。
早年,鄱阳湖区戏曲活动主要以说唱形式出现。穷苦人家被逼无奈,外出讨饭为生,上门求食时,用凄厉的哀号来引起主人的注意。为了增加这种讨要的力度,以期得到更好的效果,不少人将毛竹锯成筒状,两头绷上蛇皮,套在颈下,双手敲打,怦然有声。这就是有名的鄱阳湖道情戏的源起。有节奏的乞求声,伴着这渔鼓道情,唱得催人泪下,主人的施舍也在情理之中。
后来这种单人道情慢慢衍变成双人随唱,再后来,便手舞足蹈。这种新颖而又表演到位的道情戏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成了湖区人争相观看的出场戏。在这种戏曲演唱的大背景下,弋阳腔及各种茶歌、茶戏应运而生。
经过不断地扩充演唱范围,这些演唱道情的歌者与附近西山山脉采茶姑娘的采茶山歌相伴和,开始出现了采茶戏的下河调。这种曲调新颖别致,极富感染力,其声调清丽,悠扬悦耳;表演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演绎成双人对唱,后来又有了三脚班、半班,采茶戏便在湖西一带走村串户传唱开来。
鄱阳湖区的戏曲活动同时在道情戏、马灯戏、采茶灯等民间灯彩活动的基础上,经过单台、二小戏、三脚班、半班,逐步形成各种家班、戏班。湖区的戏曲活动全面开花,采茶戏也因此进入全盛时期。
随着采茶戏的盛行,采茶戏也因而衍生出许多分支,而新建区下河调便是这诸多分支中的一个。
龚国光的《江西戏曲文化史》中有记载。采茶戏最早的起源仅在晚清,约1830年,距今约180年。据史料记载,它最初创建于南昌禾埠,发展到光绪中期形成了已知最古老的班子。南昌北岸有四个班子:金玉、清台等;南岸有四个班子:四喜、庚义等。南昌采茶戏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它来自人民,具有长期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新建区下河调作为南昌采茶戏的重要分支,不仅继承了南昌采茶戏脍炙人口的特点,还吸收了黄梅腔调的娓娓动听,自古至今,新建县下河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们茶余饭后欣赏的艺术活动之一。同时,新建县下河调集音乐、表演、美学、听觉和视觉为一体。把方言、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多样而有特色的群体艺术形式,适应了广大赣鄱人民的审美和文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种音乐题材的不断涌现,新建县下河调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人们对代表新建县下河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却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中。无论剧团走到哪里,人们都喜出望外,观众拥挤不堪,就像在过春节一样。由此可见,新建县下河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这可以看出新建县下河调是南昌采茶戏数百年来不断更新迭代的一种新颖的民间艺术形式。
3.下河调的艺术特征及表演形式
采茶戏下河调根植鄱湖地区,风趣的方言特性使它十分有利于剧情的起伏变化和煽情。新建采茶戏下河调既有鄱湖水乡渔歌拖音传情,柔和优美的特性。又有江南民歌、山歌狂放、一泻到底的神韵,易于学唱。[ 南昌采茶戏的音乐特色探析 邓春慧]
新建县采茶戏下河调是南昌地区的方言戏,有剧目较短、篇幅较小的特点,诸如《扳笋》、《秧麦》、《劝夫》等,剧情诙谐、幽默、动情、入理,极易打动观众心弦,其唱腔与方言结合紧密,适合南昌方言区的观众喜好。由于不断的创新和开拓,采茶戏下河调也博采其他剧种唱腔之长,使唱腔圆润、甜美、悠扬、上口。其代表作有打渔杀家、《十五贯》、《秧麦》、《辜家记》、《南瓜记》、《鸣冤记》、《花轿记》、《蔡鸣凤辞店》、《山伯会友》等等。其中《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花轿记》合称南昌四大记。由于不断的创新和开拓,采茶戏下河调也博采其他剧种唱腔之长,使唱腔圆润、甜美、悠扬、上口。
下河调在早年的演出形式多为农村民俗节日时两人对唱,闲暇时沿村乞讨卖唱,演员一般为男性为主。明代著名昆曲艺术家魏良辅对新建县下河调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结合了北方戏曲的长处以及弋阳腔、昆曲海盐腔和民间茶曲的唱腔特点,并且融入了南方戏曲的温婉特点,培育出了温润怡人的一种新颖的唱腔名为“水磨腔”,即采茶戏分支的唱腔“下河调”,形成民间采茶戏“三脚班”初始唱腔长调的特点。
江西的地方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唱腔形式上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民间采茶歌和采茶舞。它的特点是一唱众和;在舞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演奏者在每一个乐句结束时演唱“呦呵”、“咦呦”。歌唱、锣鼓伴奏,使旋律更加优美,节奏更加清晰,风格独特,也更容易被广大劳动者传唱。
在唱腔风格上,吸收了湖北黄梅采茶戏发展起来的“下河调”,但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同 治初年,在原有行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行当:花脸、老旦和老生,并有了花旦与青衣的区别。由之前的四唱三打发展为七唱三打,也就是七个歌手和三个锣鼓手,这意味着形成了“半班”。当时的曲目相对丰富,但器乐伴奏仍然很单一,没有弦乐,服装和道具也相对简陋。
4.下河调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传统戏曲的剧目通常比较单一,每个剧团有自己常常演出的拿手剧目,所以基本不注重创新。然而,许多经典作品的内容只能在某一时期的政治背景下被观众理解,一旦脱离历史背景,作品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戏曲已经无法被现代社会所接受。以新建下河调为例,如《攀笋》《卖棉纱》《撇芥菜》等反应农民劳动和反抗剥削的故事。虽然这样的主题很有历史意义,但它们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年轻观众更难理解这部剧背后的深层含义。
根据调查和统计数据,中国戏曲的主要观众并非以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为主,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大众对中国戏曲的接受度也不低。然而,相当一部分传统戏曲团体仍然将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观众作为目标群体,并且依赖于低效的营销和传播方法,如戏曲节目、灯箱广告等。而使用短视频或直播等新的互联网平台来宣传戏曲文化的手段少之又少。以新建下河调为例,农村田野是下河调的天然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市场不再重要。由于其他传统戏曲进入抖音、快手等平台时缺乏营销和传播意识,剧团仍将农村田头作为新建下河调主要演出阵地,导致其演出市场从未真正开发完全。
以观众为导向,平衡传承与创新,强化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意识,传承经典剧目的宗旨,加大创新力度以从新创剧目到常演剧目,再到保留剧目再到经典剧目宗旨的发展过程,拓展作品的生命力。在创新过程中,导演和编剧不应按照以前的创作理念,而应深入人们的生活,扎根于他们的生活,丰富戏剧的主题,确保创作主题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紧密相连。目前,新建下河调在剧目创作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剧目创作上考虑到了不仅要继承经典剧目,并积极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如《花轿记》、《鸣冤记》、《辜家记》、《南瓜记》等经典名篇因其较高的艺术价值而留存至今。与此同时,新建下河调为保存其艺术风格和剧目而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频繁,有源源不断的剧目可供观众选择。与其他表演艺术相比,传统戏曲的吸引力不是很强。新建下河调也是如此。南昌采茶团每年演出上百场,但形式多为非营利演出、义务演出和免费交流演出。缺乏艺术节演出、巡演、和艺术名家邀请等其他形式的演出,导致演出效率低下。在日益市场化的文化市场中,显然没有竞争优势。
作者认为重视培养南昌采茶戏后备人才发展新建下河调传承与保护的根本要素。戏班需要拓宽报名渠道,并且完善新建下河调教育体系,为新建下河调的发展培养后备接班人。同时,新建下河调也有其口口相传的特点。这也需要教育局的重视,鼓励中小学生向采茶戏老师学习,做到非遗新建下河调进校园,培养年轻一代对采茶戏的兴趣,为了提高传承和学习的有效性,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老艺术家敞开大门进行教学,并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榜样,让他们丰富而宝贵的演出经验得到继承和传承;另一方面,鼓励剧团中的中青年演员,多多向老师虚心学习。同时作者认为政府需要增加对南昌老一代新建下河调传承人的奖励和补贴,为传承人创造更多的讲座和舞台表演的机会,以扩大他们的宣传和影响力。
5.结语
新建区下河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由于其篇幅短、歌词朗朗上口等特点,一直是南昌地区流行的戏剧类型。不仅在当地演出场次频繁,并且伴有大批观众。作为一项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在特定的地区开展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同时进行创新开发,使其适应时代需要,保持原有特色,在南昌及其他地区实现更好的发展。
文献综述
[1]邓春慧.南昌采茶戏的音乐特色探析[J].中国戏剧,2020.
[2]丁琳.数字化时代下采茶戏的出路[J].传播力研究,2019.
[3]李萌.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8.
[4]涂韵娜.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8.
[5]万红,刘小燕.漫谈南昌采茶戏与“南昌四大记”[J].影剧新作,2022.
[6]万敏.南昌采茶戏探索“圈粉”新模式[N].南昌日报.
[7]万志文.浅谈南昌采茶戏[J].艺术科技,2018.
[8]邬雅琴.南昌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