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地震工程的土木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研究

作者

张龙龙 魏旭彦

15262819960104301X 15280119971029242X

摘要:本文聚焦于地震工程领域的土木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研究。深入探讨了地震波特性、传播规律以及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学原理,详细阐述了住宅、公共和工业建筑等不同类型土木结构的抗震设计特点。系统介绍了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指标体系,为土木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旨在提高土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地震灾害损失,推动抗震设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地震工程;土木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性能评估

引言

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频繁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土木结构作为各类建筑的主要形式,其抗震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在地震发生时能否有效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建筑功能的基本维持。

一、地震工程基础理论

1.1 地震波特性与传播规律

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引起介质的压缩和拉伸,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传播速度稍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使质点产生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振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面波则是体波在地表附近相互干涉产生的,如瑞利波和洛夫波,其波长大、振幅大,对地表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显著。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特性发生变化,如在软土地层中,地震波的振幅可能会增大,频率成分也会改变。

1.2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学原理

当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其动力学响应遵循一定的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建立结构的运动方程,考虑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特性。质量决定了结构的惯性力,刚度影响结构的变形能力,而阻尼则消耗结构振动的能量。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会产生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响应,这些响应与地震波的特性、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当结构的自振频率与地震波的卓越频率接近时,可能会发生共振现象,导致结构的响应急剧增大,从而造成严重破坏。

1.3 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

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是指导土木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它们综合考虑了地震学、结构动力学、工程经验等多方面因素,规定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例如,根据地震区划图确定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地震分组等信息,设计人员依据这些参数进行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规范还对结构体系的选型、构件的设计细节、材料的性能要求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旨在确保结构在遭遇设防地震时能够保持一定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倒塌,从而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并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工程实践的积累,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日益提高的抗震设计要求。

二、土木结构类型与抗震设计特点

2.1 住宅建筑结构

住宅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场所,量大面广,其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住宅结构形式有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砌体结构因其材料成本较低而被广泛应用,但砌体的脆性较大,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甚至倒塌。因此,抗震设计时需加强墙体的整体性,如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提高砌体的延性和抗震能力。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要合理设计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确保节点的可靠性,以形成有效的抗震体系。

2.2 公共建筑结构

公共建筑涵盖学校、医院、商场、剧院等多种类型,人员密集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学校和医院在抗震设计中需满足更高的抗震设防标准,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维持基本的使用功能,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这类建筑结构通常采用框架结构、框架 - 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等形式,以获得较大的空间和较好的抗震性能。设计中需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能力和冗余度,设置足够的抗震防线,如合理布置剪力墙和筒体,增强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抗扭能力,同时注意防火和防腐措施,以保证结构在地震及其他灾害作用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2.3 工业建筑结构

工业建筑结构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其形式多样,如单层工业厂房的排架结构、多层工业厂房的框架结构以及大跨度的钢结构厂房等。排架结构的工业厂房,需重点关注屋盖系统与柱顶的连接可靠性,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屋盖的稳定性,同时加强柱间支撑的设置,提高结构的纵向抗震能力。对于多层工业厂房,要根据设备的布置和荷载情况,合理设计结构体系和构件尺寸,考虑设备运行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如振动设备的隔振措施以及防止设备在地震中发生位移碰撞结构构件。

三、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指标与方法

3.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逐步施加侧向单调递增的荷载,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从弹性阶段到塑性阶段的受力变形过程,直至结构达到预定的破坏状态。其核心是构建结构的基底剪力 - 顶点位移曲线,以此来反映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如结构的屈服荷载、屈服位移、极限荷载以及极限位移等关键参数。

3.2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动力时程分析是一种较为精确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手段。它通过输入实际的地震加速度记录或人工合成的地震波,利用数值积分方法直接求解结构在地震全过程中的动力响应,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地震动的频谱特性、持时以及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非线性行为,真实地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通过对大量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结构在各种可能地震工况下的性能表现,如最大层间位移、楼层加速度反应谱等,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尤其适用于复杂结构和重要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

3.3 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量化评估。它涵盖了整体结构性能指标,如层间位移角限值,用于衡量结构在地震中的整体变形能力,确保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不发生过度变形而影响使用功能或导致倒塌。构件性能指标,例如构件的损伤指标,通过考虑构件的受力状态、变形程度以及材料的损伤演化来评估构件的破坏程度,为构件的修复和加固提供依据;还包括结构功能性能指标,像结构的功能恢复时间,反映了地震后结构恢复正常使用功能所需的时间,对于评估结构的抗震韧性和社会经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在地震频发的当下,本研究围绕土木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评估展开深入探讨,从地震工程理论、结构类型特点到评估方法层层剖析。明确了各类地震波传播规律及结构动力学响应原理,阐述了不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介绍了多种评估手段的应用。未来,期望这些成果能助力抗震设计规范持续完善,推动建筑行业在抗震领域不断进步,切实提升土木结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耿慧玲.基于地震工程的土木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10):46-48.

[2]王迪生.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居舍,2019,(07):111.

[3]李学勤.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