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初中物理大概念教学的落实策略

作者

陈燕青

太仓市第一中学

摘 要:2022年版课标提出,物理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素质教育下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物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根据大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光的反射》为例,浅谈如何落实大概念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 大概念 问题 策略

大概念教育最早由我国教育学者崔允漷提出,“大概念可在两个层面上讨论,一是在中观层面上探讨课程问题,例如,用若干科学大概念重构科学教育内容体系;二是微观层面,即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用大概念的方法探讨单元或主题教学的设计。”【2】显而易见,大概念教育层次多元,不仅可以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而且可以起到一个领导核心的地位,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培养能力。

目前大概念教育正处于蓄力发展阶段,每一位老师和专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大概念教育由于其开创性,一线教师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接下来我将以《光的反射》为例,浅谈一下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大概念教育。

一、结合学科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建立大概念

传统教学下以“先见树木,再见森林”的方式推进,这往往导致学习的知识零碎,学生对学科整体没有一个定向把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就要融合大观念教育的思想,不局限某个知识点,而是拔高到某单元或者某知识模块等,从整体过度到局部。《光的反射》是“光”模块中的一节,整个模块主要探究了一束白光(混合光)的组成、传播(在透明介质(包括均匀介质、非均匀介质)和非透明介质)以及两束(及以上)白光传播情况(即成像)。“光”模块图如下。教师可以由点及面的展开,过渡到《光的反射》,这利于学生从宏观去观察和探索。

二、创设生活化大情境,加强物理实验探究

目前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存在引入无效的物理情境,或创设的物理情境碎片化,或脱离生活情境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从生活中创设物理大情境,在一个大框架的情境中层层深化,抽丝剥茧,让学生作为主体在该情境中深入学习,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在“2021年苏州市初中课改展示”中,黄佳羽老师通过视频“青海塔式光热发电站”导入课题授课《光的反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荣誉感,在该大情境中创设了三个小情境:(1)活动“模拟塔式光能发电”,让学生初步形成了光的反射概念;(2)探究“如何一次性确定好定日境(即反射面)的位置”,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深入思考再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进一步深化创设了“如果太阳升起和下落时,定日镜如何变化”,让学生深层思索,学以致用。

三、建立物理体系和模型,实现 “具体”与“抽象”的协同

传统教学中知识往往以“具体”到“具体”的低通路迁移,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非常单一的,这种方式下往往导致学生只会做单一题目而不会做相同类题目,归根结底是学生没有理解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和体系的方式,让知识点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关键要素,加深对概念、过程和系统的理解,形成系统思维。例如,在《光的反射》中学生会经常做一个题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置关系如图1-2,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与纸板倾倒后,反射光线还存在吗?如果还存在的话,反射光线的位置在哪?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会认为看不到光线就是没有反射光线,基础稍好一点的学生能知道反射光线还存在,但是认为反射光线还在平板上或还在原处。学生的错误认知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模型的构建。光线的模型在《光的直线传播》中就已经存在,在教学中将光线理想化成有向线段,因此在《光的反射》中我们可以将模型进一步拓展。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时,可以先将光的反射轨迹用光线模型展示(抽象成针模型),并引入法线。通过改变模型中的数据,结合真实的实验可以得到反射定律,帮助学生构建出三维模型。接下来,让学生去探究入射光线与纸板倾倒后反射光线的情况,让学生应用模型,锻炼理性思维,实现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一种复杂认识。

四、设计高质量问题,明确学生间差异性

目前有些教师在开展大概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营造一种学生主体的氛围,而让课堂变成“为了提问而提问”,导致课堂提问的无效性。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仅针对教材的特定内容,学生的答案是老师预设好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专家结论”,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3】或设计的问题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构建高质量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牢牢把握住课堂的主线。

(1)探究性。例如,孙瑞贺老师在《光的反射》中介绍了角反射器,提出1969年“阿波罗号”登月为何放一台角反射器,没有这个角反射器,地球射向月球的激光是否还能反射回来。这个问题具有发散性,每位同学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教师还可以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

(2)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有这种经历,有些知识点讲几遍学生仍然不懂,那这块知识点就是教师需要针对性提升的地方。例如在《光的反射》中,法线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还有“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这种三维关系也有很多同学难以理解。那么教师需要针对重难点去设计问题,攻克难点。 另外,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尚显不足,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宽泛,针对性不足也不利于学生学习。

(3)可实施性。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个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每个班级的水平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用大概念教学时一定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水平。

五、设定多样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一体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及时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情况,设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大概念教育下,教学目标已从“知识本位”转换为“学生能力本位”,传统方式下通过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也要关注目标。例如,在《光的反射》中学生能理解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针对光污染问题想到一些解决方案等,就值得鼓励和表扬。另外,落实单元作业目标有助于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例如,将光的反射和平面镜、光的折射等知识联系到一起。

逐光而行,为爱而变。大概念教育的落实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探索,但是正如张齐华老师所说: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世界因改变而美好,教育因改变而精彩!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04):1.

【3】吕增锋.数学大概念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