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
王岚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本文在分析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构建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转型升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引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些理念对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评价、轻过程指导等问题,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对于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教学内容,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取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程标准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维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为培育这些素养,初中历史教学应优化教学内容,围绕核心素养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优选反映学科本质的主干知识,突出能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合理削减与素养培育关联度不高的次要内容[1]。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提炼概括规律性认识,培育历史学科思维,用好用活历史学科工具,探究解决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容的优化是高效历史课堂构建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历史事件的联系与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重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历史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式,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传统历史课堂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现象普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差异化需求。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初中历史教学要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大胆质疑、敢于表达,培养批判性思维;要为学生提供体验性、实践性的学习机会,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访谈调查、情境表演、项目研究等活动,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2]。学法的改进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关键。以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四运动一课为例,教师可设置五四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探究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影响及历史意义。学生可以分组扮演当时的学生、工人、商人等不同角色,模拟游行场景,体验民族危机下的爱国情怀;也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举措。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图像展示、音乐渲染、影视播放等多种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开展历史剧本创作、情境模拟表演、历史人物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体验历史;可以组织主题探究、现场考察、博物馆参观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交流中认识历史。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历史的探究中去。以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利用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或电视剧片段导入,如草船借箭或赤壁之战,激发学生兴趣;其次,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蜀汉、魏、吴三国的重要人物,模拟三分天下的谈判场景,体验三国时期的政治博弈;再次,利用地图和多媒体,展示三国疆域变化,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地理概念;最后,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三国文化遗迹或博物馆,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深化对三国历史的理解。
四、构建评价体系,引导学习持续进步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倡导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为此,初中历史教学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平时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形式,考查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单元学习后可开展知识测试、技能测评、学习反思等,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等情况;学期末可进行综合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评价要给学生反馈,帮助其客观认识自我、明确努力方向,树立学习自信,激发持续进步动力。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历史事件分析报告、历史人物评价文章、历史专题研究成果展示等,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叙述能力。同时,可以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帮助学生形成对自身历史学习的客观认识和持续改进的动力[3]。
结语: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和构建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重要。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转型升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荫亭. 新课标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4:2.
[2]陈文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华夏教师,2019(22):43-44.
[3]杨永玲.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第一作者姓名:王岚,性别:女,出生年月:1992年10月,籍贯:江苏宜兴,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职称:中学一级,工作单位:南师附中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