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拔尖创新学生早期发现与培养评价指标研究
杜鲁贵
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山东东营 257200
引言
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中学阶段是发现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关键期,科学评价与有效培养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当前中学拔尖创新学生的培养仍面临“唯分数”“唯竞赛”的片面评价困境,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培养路径。本研究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探索中学拔尖创新学生的早期发现与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构建“四维一体”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破解“唯分数”困局
为破解当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唯分数”困局,本研究构建了包含认知能力、创新素养、学习动机和人格特质四个维度的“四维一体”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在认知能力维度,通过一系列测试任务,考查学生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注重评估其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的潜力[1]。在创新素养维度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观测学生的探究意识、想象力等表现,挖掘其创造性思维潜质。
学习动机维度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毅力水平和目标取向,判断其长期发展动力。人格特质维度则从开放性、冒险精神、好奇心等方面,分析学生人格特点与创新行为的关联。学校要定期组织教研组研讨学生评价结果,分类施策,对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给予针对性培养,教师则根据评价数据不断优化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二、设计“学科-跨学科-实践”分层课程,促进潜力转化
为充分促进拔尖创新学生的潜能转化,本研究从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实践活动三个层面,构建“学科-跨学科-实践”分层课程体系。学科课程方面,在夯实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增设学科前沿专题,拓宽学生学科视野,并开发富有挑战的拓展型课程,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对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2]。如在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专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跨学科课程方面,开发基于现实情境的项目式课程,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协作探究能力。如设计“未来城市”跨学科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生物、物理、信息技术等知识,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案。实践活动方面,定期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搭建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创新平台。学校可以联合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创新实践,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课程实施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生成性学习。评价机制突出过程性评估,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行为表现,引导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建立“家校社协同 +. 心理赋能”支持网络,保障全面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这项工作,离不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紧密配合。需构建一套 “家校社协同配合加上心理赋能支持”的网络构建策略,从多个层面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3]。在一个方面,家校社协同着重于外部支撑工作。学校应定时举办家长培训活动,以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养观念,在家庭环境中塑造尊重孩子个性、鼓励孩子探索的教养氛围。还要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让其协助学校开展如科普讲座、职业体验等各类活动,借此拓宽学生眼界。同时,联合社区力量开辟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起服务社会、认识社会的平台。
而在另一个方面,心理赋能侧重于学生自身的内在发展。学校要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设置生涯规划的必修课,以此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担当。开发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情绪特质,提升他们应对挫折、承受压力的能力,还要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心理普查常态化,及时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营造出宽松、民主、平等的成长氛围。此外,学校应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区域校际联盟,定期展开关于拔尖创新学生培养经验的交流活动,达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结语
中学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科学评价和有效培养对其早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未来,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本研究提出的培养方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每一名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适性发展的机会,让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国家栋梁”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传章,谢钢.基础教育阶段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S1):6-8+12.
[2]李明,夏青峰.让学生创造性成长——北京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中小学校长,2023,(12):30-32+59.
[3]王新凤,钟秉林.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政策协同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01):38-45.
本文系 2025 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教学工作研究室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专项课题)“中学拔尖创新学生的早期发现与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负责人:宋文铭)(课题编号:HKYB20254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