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观察分析

作者

龙信琼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以评估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对100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前瞻性观察,评估其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分析急诊护理措施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系统的急诊护理,患者生理功能评分从75分提高至90分,心理健康评分由65分提升至85分,患者满意度达到95%。结论急诊护理显著改善了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在生理恢复和心理支持方面,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生存质量;患者满意度

一、引言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急救措施,其目的是通过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来挽救生命。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在经历心脏骤停后生还。然而,成功复苏后的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急诊护理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生存质量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感受和满意度,它涵盖了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生活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对于心肺复苏术后患者来说,急诊护理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恢复,还需考虑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本文将深入探讨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相关护理干预措施。

二、心肺复苏术后的患者状况

(一)生理状况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生理状况可能经历显著的变化。虽然心脏的自主循环已经恢复,但患者可能面临多种生理并发症。例如,脑缺氧是心脏骤停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的脑损伤可能导致意识障碍、记忆丧失等后遗症。此外,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可能经历肋骨骨折、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问题,这些生理变化需要在急诊护理中给予特别关注。

(二)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经历心脏骤停的患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还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研究显示,心理健康状况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急诊护理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支持与干预。

(三)社会适应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患者在经历急救和重病后的生活质量受到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可能导致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孤立感和无助感,进而影响其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三、急诊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一)生理恢复的护理措施

急诊护理在心肺复苏术后的生理恢复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及时的干预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对于因心肺复苏而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例如,肺部感染是心肺复苏后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保持气道通畅、定期吸痰、监测呼吸道分泌物及及早使用抗生素等方式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合理的营养支持也是生理恢复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计划,以促进其身体机能的恢复。

(二)心理支持的护理干预

心理支持是急诊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了解其内心感受。提供心理支持的方式包括倾听患者的诉说、表达关心与支持、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对于表现出焦虑和恐惧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放松训练、心理辅导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在急诊护理中,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同样重要。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给予他们充分的信息和支持,帮助家属理解患者的病情及恢复过程,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助于患者在术后心理状态的改善,进而提升生存质量。

(三)社会适应的促进

为了提高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急诊护理应关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识别出潜在的支持缺失,及时协调资源。例如,护士可以协助患者联系社区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机构及社工等,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同时,提供有关慢性病管理及自我照护的教育,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重建生活信心。急诊护理中,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寻求社会支持也非常重要。通过与他人交流,患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减少孤独感,提升生活质量。此外,护士应为患者提供相关的支持资源信息,如支持团体、社区活动等,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护理效果的评估

(一)生存质量的评估指标

为评估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多个评估指标,包括生理功能状态、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患者满意度等。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将为护理效果提供重要参考。

(二)评估结果分析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接受急诊护理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生理功能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均有明显改善。根据调查数据,生理功能评分从初始的75分提高至90分,心理健康评分由65分提升至85分,表明急诊护理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患者在参与社会活动的频率显著增加,约70%的患者表示愿意参与社区活动,交流和分享经历。这些结果表明,急诊护理在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患者满意度的调查

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5%的患者对急诊护理表示满意,认为护理人员在生理恢复和心理支持方面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帮助。患者反馈的主要满意点包括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关怀态度和有效的沟通。这些结果反映了急诊护理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结论

本研究表明,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通过综合的生理恢复、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促进措施,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未来,护理实践应继续关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探索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升生存质量,为患者的健康恢复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梦菊, 冼丽娜, 孙广晓, 陈佩莹, 高娜, 陈太明. 血清高速泳动族蛋白B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l水平与心肺复苏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关系 [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 (31): 20-24.

[2]薛乾隆, 贺英, 王慧, 杨李鹏, 王会娟, 韩树池, 陈艳梅, 张秀谦.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心肺复苏术后早期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患者存活率影响的研究[Z]. 项目立项编号:20160372. 鉴定单位: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鉴定日期:2021-12-30.

[3]徐爱萍. 预见性护理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民康医学, 2021, 33 (14): 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