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周毅

浙江好帮手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 目的:分析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间某医疗机构接纳的200名病患作为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00人。其中一组接受常规的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管理,另一组则采纳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新模式。两组在短期健康状态、心理状态、睡眠品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急性发作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采用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模式的组别在短期健康状态优良比例上超过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经过干预,两组在焦虑、抑郁情绪、睡眠品质评分上均有下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有所提升,且采用新模式的组别在这些方面表现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该组别的慢性病急性发作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总结:在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下,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模式的运用展现出积极成效,有助于提升病患的正面情绪、睡眠品质及生活自理能力,同时降低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风险。

关键词: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社区

社区针对老年群体推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将家庭作为核心,社区提供辅助,网络平台作为连接桥梁,专业服务作为宗旨,由政府引领,街道负责实施,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包括紧急救助、日常生活照顾、家庭服务和精神慰藉在内的基础性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打造智能化服务平台,汇聚社会各方资源。目前,国内多个地方已经开始小范围尝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不少需要克服的难题。鉴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作用愈发重要,因此对居家养老的健康管理模式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旨在分析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并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在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期间,选取某医院接收的200名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配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56名,女性患者有44名,年龄分布在65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1±1.25)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有58名,女性患者有42名,年龄介于65至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2±1.26)岁。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比较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相似的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表示知情并同意参与。

入选条件包括满足以下标准:首先,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居住在家中养老;其次,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不超过60分,即定义为失能人员;③经受过精神心理专业知识培训的全科医生诊断,MMSE评分低于27分,确认为认知功能障碍的失智人员;④肢体活动受限的残疾人士;⑤年龄在9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排除条件包括:①正处于各种慢性疾病急性期的患者;②非本地区长期居住者;③居住在敬老院或福利院的患者;④处于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

方法:在对照组中,采取传统的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模式,涵盖基础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监护、健康教育咨询、优先挂号、优先推荐专家、上门问诊、药品配送及用药辅导、长期处方、中医预防保健以及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提供的其他服务。而在研究组中,则推行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方案。依照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服务的规范流程,对符合条件并申请此模式的长者进行健康体检和身体状况评估,再由指定的三甲医院完成确诊。社区将针对不同年龄层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和指导活动,并建立完善的个人档案。为老年人量身定制个人健康管理咨询,旨在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并提供持续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方案内容包括确定工作目标、原则、管理机构、服务对象、干预策略、服务步骤、应急计划、质量控制、绩效评估、技术培训、宣传发动等环节。计划在辖区及邻近社区卫生服务站挑选20名符合条件的居民参与访谈,并分为三组实施。干预手段包括个体化健康评估、体检、健康教育、实验室检查、慢性病规范管理(依照国家标准)、慢性病治疗、上门护理、营养咨询、用药提示及指导、中医治疗、防跌倒教育、导管护理、换药、褥疮护理、口腔及皮肤护理、家庭氧疗、血糖、血压、血脂管理、失眠干预、灌肠、康复指导、心理支持等。这些干预措施需基于两次专家咨询后确定。两组对象均接受为期一年的管理。

监测指标:①近期体质状况:通过患者自述及医生的专业评定进行综合判断,分为三个等级,即优秀(患者自述近两月内感觉良好,未出现任何不适,医生评定及体检结果均显示健康)、较好(患者自述近两月内偶感不适,医生评定及体检结果有轻微波动,但可通过干预调整)、欠佳(患者自述近两月内频繁不适,医生评定及体检结果显著异常,需住院干预)。优良比率计算方式为:(优秀例数+较好例数)/总例数×100%。②精神状态: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负面情绪越严重。③睡眠状况: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估,分数越高,睡眠状况越不理想。④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40分以下表示生活能力较弱(严重依赖他人),41至60分表示生活能力中等(部分依赖他人,具备基本生活能力),61至99分表示生活能力较好(轻微依赖他人,日常生活能力接近正常),100分表示生活能力完全正常。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情况。

数据分析方法: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呈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短期内对两组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在短期内的身体状况优秀比例超出了对照组,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值小于0.001)。就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睡眠品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在干预措施实施之前,两组在心理状态、睡眠品质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大于0.05);而干预措施实施之后,两组的SAS、SDS、PSQI评分均有下降,ADL评分有所上升,其中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更胜一筹,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值小于0.05)。具体数据见表2。在比较两组患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情况时:实验组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发生率为2.0%(2例/100例),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1.0%(11例/100例),实验组的急性发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同样具有显著性(χ2=6.664,P值小于0.001)。

3讨论

居家养老以家庭为中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基础,为居家老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就诊率和住院率逐步上升,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要求“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加强社区老年人身体、心理状况管理措施。

调查发现,实验组在处理短期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睡眠状况、生活技能以及控制慢性病急性发作方面均显著优于对比组。家庭养老健康照护模式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助力实现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这种模式作为一种“易于复制”和“广泛推广”的健康管理策略,致力于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社区护士为支柱,为失能和认知障碍老人提供持续医疗照护的健康服务体系,从而增强老年人对潜在疾病的预防意识。家庭医生团队在社区内为居民提供便捷、全面、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而社区护士在服务中扮演关键角色,全科医生则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与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家庭养老健康管理模式更加强调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监测、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睡眠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活能力的评估。

总体来看,家庭养老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睡眠和生活能力,降低慢性病的发作频率,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典范。

参考文献

[1]庞庆泉,李悦,赵云,等.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延伸居家养老模式比较与优化研究[J].中国医院,2023,27(2):59-63.

[2]赵元萍,丁睿,谢红.中国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编制与信效度验证[J].实用老年医学,2022,36(12):1215-1219.

[3]任冬梅,王静,李燕.MMSE量表探讨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6):7-11.

[4]沈玲,刘秀芝,沈爱悦,等.社区老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效果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3,18(1):25-27.

[5]宗小燕,王雪菲,宗前兴,等.基于德尔菲法构建骨质疏松伴衰弱老年人居家运动方案[J].实用老年医学,2023,37(4):41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