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服务重要能源基地的方案研究
尚立坚 刘小霞通讯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00
作为地震活跃省区,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努力,目前向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些防震减灾科技服务产品,在提高地震监测技术、开展非天然地震监测、推进抗震设防工作和组织科普演练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地震造成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程度越来越高,目前提供的公共服务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内蒙古随着煤矿和非煤矿山开采深度增加,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岩崩等动力灾害,以及各类复合灾害、次生灾害频发,引发多起生产事故,矿山灾害已成为制约矿山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地震科技项目科普化的实践研究甚少,这与新时代地震科技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不相符,难以满足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要求。
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的《“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指出要“加强科普内容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融合创作”,这对防震减灾科研项目的科普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更多深奥的地震科技走进广大公众视野打下了基础。在此背景下,开展重要能源基地项目科普化研究,对服务于国家战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项目进行科普化宣传,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不断进步,也是适应新时代科普的重要实践。“黑岱沟煤矿抛掷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是首个地震科技服务国家煤炭开采的试点项目。项目通过在黑岱沟煤矿爆破现场开展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分析炸药量、地震波型与爆破效果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大直径、高台阶抛掷爆破药量的精准控制,在提升煤矿生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将高台阶抛掷爆破振动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本文尝试研究本项目的科普转化方案,以期为能源基地项目科普宣传提供思路和借鉴。
1.科技项目科普化分析
1.1科技项目科普化的政策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十四五” 防震减灾科普规划》等政策文件都对科研项目科普化工作作出了要求,这也是科技项目被大众所了解接受并发挥其最大社会效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 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 询。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科技工作者要积极投身于科普事业”,“鼓励从事科技工作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院士、老科学家走向社会,到青少年中去,带头宣讲科技知识”,也对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规定,科研机构“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过程中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将科技成果及知识的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科普活动作为科技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对于非涉密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其他易于开展科普活动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及时向公众发布成果信息和传播知识,并应作为项目立项和验收考核目标之一”,这也是对科研项目科普化最直观的要求。《“十四五” 防震减灾科普规划》,指出要“加强科普内容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融合创作。依托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深 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等,强化科技项目成果科普转化,力争80%以上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有科普产出”。这是针对防震减灾科研项目科普化作出的具体要求,促进了防震减灾科技项目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1.2科技项目科普化的必要性
1.2.1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是促进国家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关系到科技发展后劲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1]。公民科学素质低下是影响科技进步,从而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科学素质科普,主要内容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现代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提高公民参与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专项内容,包括了重点人群 (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工程(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还有增加科普投入、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等[2]。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是加强科普发展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科学技术科普化更成为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科普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重要内容[3]。
1.2.2 科研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科普化的必要性
科技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成果等资源,需要通过科研人员将其参与科技项目过程中所发现的科普资源更加直接准确且直观地转化为大众所能理解接受的知识。科技研究与科普资源固然有一部分重叠,但很多科技知识是大众是很难理解的,只有专业人才在接触。因此,科技项目成果等资源需要专业人才将其进行一定的转化,使之成为易于被大众理解接受的知识。科研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科普化是促进科技项目的科普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2.3 科技项目科普化是实现将科学研究成果惠及大众的必然要求
科学的进步一定要通过科普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而科普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科技项目科普化是提高大众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将研究成果惠及大众,就需要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支持,让其了解这些研究的本质和意义。
2.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服务重要能源基地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要求
目前我国不乏科技项目资源,但是在科普工作中,科技项目却不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科普资源,能源基地建设项目同样面临这一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能源基地建设项目和科普之间存在着断层现象,很多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科研成果不能顺利转化为科普资源。部分原因是由项目的保密性决定的,而主要原因在于对项目知识最了解的研究人员能否将这些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所能理解的科学知识。而且科技项目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的人员较少,科普工作缺乏专业的经验,主要原因在于对科普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参与科普工作的科技项目工作者也缺少系统专业的培训。
其次,能源基地建设项目的科普工作多限于项目成果的宣传。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也应贯穿科普工作,包括申报立项,研究过程以及项目成果,让公众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对项目有兴趣的人可以及时查阅到相关内容,从而增加大众对项目的理解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关注,不仅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也有利于项目的推广应用,将项目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能源基地建设项目的科普工作仅限于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目科普工作应该加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因为专业的项目科学知识对于大众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是对应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是公众所喜闻乐见的,更容易被接受。对于青少年和知识工作者来说,科技项目产生的是具体实际的科学知识,因此在对项目进行科普的过程中融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普及更是有益于其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3.黑岱沟项目概况及科普化过程
3.1黑岱沟项目概况
黑岱沟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准格尔旗薛家湾镇东南 10km 处,是我国自行设计、 自行施工的特大型露天煤矿[4]。2022年开始,内蒙古地震局与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组成联合体,开展“黑岱沟煤矿抛掷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该项目以服务“控制抛掷爆破振动当量,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民生安全,服务自治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已建成由8个地震台组成的矿山地震监测台网,实现了矿山台网与区域台网融合并网,对黑岱沟煤矿抛掷爆破区进行空间立体实时监测。项目的完成将为我国露天煤矿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和经验。成果服务于“控制抛掷爆破振动当量,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于“保障民生安全,服务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服务于矿山安全可持续发展、构建矿山安全生产监测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面向企业提供有效、可持续的服务产品,持续拓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深度。
3.2黑岱沟项目科普化过程
3.2.1项目专项科普基金建立和组织形式
各类科技项目主管部门在编制年度项目计划时,要考虑相关科普工作的开展,在项目申请指南中明确把项目的科普工作作为一项任务。所有计划项目的科普工作均不单独受理,而应包含在项目的整体申报中。计划项目申报者在任务书中要详细说明其将来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普及策略以及将要开展的科普工作[5]。黑岱沟项目中可以设立“项目科普专项基金”,按照项目经费和项目科研内容设定一定比例的科普专项基金,用于项目科普宣传活动,经费的使用上与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统筹管理。项目开展的科普活动可与专业科普组织或者其他省局联合开展,鼓励并支持项目承担单位积极开发与项目相关的科普资源,使用经费统筹于项目科普专项基金中。
3.2.2 项目科普化分级转化形式
黑岱沟项目科普化可以根据项目自身特色,对科普化内容实行分级转化。包括项目目标、内容、服务产品等的普及宣传,使公众及时了解项目最新进展;示范性的科普活动;项目科普资源的开发;科普作品的创作;前沿科学科普读物的编撰,在完成验收报告的同时,把科研成果编辑为科普书籍出版发行。可以按照项目不同阶段分阶段进行科普宣传,在立项阶段和实施阶段分别制定科普转化方案,在转化的过程中,注重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宣传,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快捷性和广泛性。以此为基础设计宣传方案,打破原有只宣传项目成果的方式,突出展示“地方性震级与爆破药量间的关系研究”这一核心亮点。在宣传研究成果的同时,以研究人员的视角讲述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从地震行业角度出发,宣传除项目成果之外的数据资料,展示爆破与地震特征识别研究,为强震预测及地震学研究的普及奠定基础。
3.2.3 建立项目科普化的激励机制
科技人员投入科普工作在国家政策方向上是被鼓励和支持的,但长期以来,在大部分科研单位并没有科学的科普工作评价体系,对科普工作的评价往往是追求规模而忽视效果。且在大部分科研机构,科普成果还是被排斥在职称评定、任用提拔考察指标之外,严重影响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6]。在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进行评价与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相应表彰奖励激励制度: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中认可科普创作成果[6];在黑岱沟项目任务书中将科普成果作为考核目标之一,对项目科普化优秀成果,作为成果评估和奖励的衡量标准之一,对科普成果主要研究人员,可给予科普奖项,给予个人表彰奖励。由于本项目研究内容涉及矿山开采、地震监测、炸药爆破等领域,并且涉及许多专业术语,这对于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公众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存在一定的宣传难度。因此对于开展项目相关地震科普宣传的人员,是否全方位展示地震监测技术在服务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使公众在了解事例的同时,轻松地接收相关基础知识等,都可作为成果评估的依据。
3.2.4 建立项目科普化成果评价体系
佟贺丰等认为,每类计划项目中,要求开展科普工作的课题在项目课题总量中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及时向公众发布成果信息和传播知识,并应将其作为项目立项和验收考核目标之一[7] 。黑岱沟项目科普化成果验收和评估应作为项目完成的重要一部分,应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积极探索科普资源的开发,及时开展相关的科普活动,并为项目承担者提供相关科普工作的方向和培训,对其科普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期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科普效果。项目结题验收时,应把科普工作开展情况、项目任务执行情况和科普工作成果作为考核指标,验收黑岱沟项目的主要目标及成果完成情况,是否宣传了地震监测技术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达到提高矿山企业生产效率、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助力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4.科技项目科普化的思考和建议
4.1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科研与科普结合提供制度保障
科技项目科普化要有明确制度规定。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是促进科研与科普相结合工作的核心,对于与公众生活相关的科技项目,应制定科技资源科普转化的相关政策规定,并以符合规定的方式对公众进行开放宣传。在科技项目申报指南中,应明确提出项目科普化的要求,在立项时将项目科普化作为评审考核的指标之一。在项目经费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项目科普化,在项目验收后对于科普成果显著的项目进行奖励。科研机构科研与科普结合要有相关政策。应制定科研机构面向社会开放和开展科普活动的制度,让公众了解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对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要有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科技人员评价考核的有关政策文件,将科普工作纳入到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明确科普绩效在科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普工作提供动力,发展科研与科普结合的长效机制。
4.2能源基地建设项目及科技项目的科普转化
在对科技项目进行科普转化前,首先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过于偏狭的专业化项目、知识产权或技术秘密需要保护的项目要予以保留,选取非涉密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或密切关系民生的科研项目开展科普转化 [8]。在能源基地建设项目基础上,可以继续对具有科普资源的科技项目进行探索普及,让公众对相关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更多的了解,发挥地震工作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根据《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科技项目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将科技成果向公众普及。可以按照国家科技项目的科普工作规定,能源基地建设项目须兼顾科普工作,在项目经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设立项目科普专项基金用于项目相关内容成果的科普工作。对非保密级的国家能源基地,可以制订严格的规定有序向公众开放,进行科普活动,让公众了解能源基地建设项目和相关科技项目。
4.3打造科技项目立体式宣传
根据科技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展示形式,包括示范性的科普活动、科普作品创作、前沿科学科普读物的编撰等。要按照项目不同阶段分阶段进行科普宣传,在立项阶段和实施阶段分别制定科普转化方案,在转化的过程中,注重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宣传。在转化的过程中,还要利用宣传渠道的优势和受众特点,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快捷性和广泛性,吸引媒体和公众等群体参与互动,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对于有直观科研成果产出的项目,可通过组织现场参观、举办科普活动等形式,给予群众更直观、具体的了解。对于抽象科研成果产出的项目,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传播矩阵。对于宣传内容方面,可以融入生活场景,便于公众更好的理解晦涩的科学知识,采用“积极修辞”的方式吸引公众的关注,用更具感染力的叙事方式,使宣传更生动有趣,从而引起公众的共鸣,激发其了解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震局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十四五” 防震减 灾科普规划》的通知[EB/OL]. (2022-3-8) [2023-9-3]. http://www.gddzj.gov.cn/gddzj/zwgk92/zcfg/gfxwj45/7235 22/index.html.
[2] 姚昆仑. 国外科普奖励一瞥 [EB/OL]. www.65ce.com.
[3] 中国科学院. 科普著作获国家科技奖——解读我国科 技 发 展 的 新 动 向 [EB/OL]. http://www.cas.cn/xw/kjsm/gndt/200906/t20090608_647572.shtml.
[4] 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简介 [EB/OL]. (2022-2-22) [2023-10-30]. http://znjt.shenhuagroup.com.cn/shzngs/1382706627130/ wsclc_gsjj.shtml.
[5] 姜联合,袁志宁,马强. 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计划项 目科普化现状比较 [J]. 科普研究, 2010 (5).
[6] 莫扬,刘佳. 科技人员科普能力建设研究 [C]//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 2010: 77.
[7] 佟贺丰,张泽玉,刘润生. 围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普工作的相关调研 [C]//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 2010: 66-67.
[8] 赵军,王丽.促进科研项目科普化的对策及相关思考[J]. 科普研究, 2014, 9(4):23-28. [J].
[9] 马力,徐甜新,李克民等. 露天煤矿抛掷爆破技术研究 现状及发展趋势 [J].煤炭工程,2022,54(9)
[10] 任福君.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J].科普研究, 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