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朱宏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通化 132000
摘要:高校是青年大学生育人主要阵地,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融入红色文化可以使高校思政教育相得益彰,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记忆,是激励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因此,本文将以红色文化内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并提出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以期筑牢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思想阵地。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融合价值与路径
1 红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先进文化[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红色文化核心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执着。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红色文化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导向,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红色文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
2.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生目的与奋斗奉献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进步的统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为青年大学生提供生动的人生榜样。让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存在的时间长短,更在于其为社会、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大小,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集体的利益和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红色文化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集体的利益相结合,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革命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持斗争,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2]。”其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可以激励青年大学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从中汲取力量,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2.2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是支撑一个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确方向和坚定意志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3]。”理想信念,犹如灯塔,指引着人生航船的方向。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必由之路,更是国家和人民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伟大征程中,青年大学生应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感悟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无数先烈以生命和热血诠释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不断前行,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融合,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3筑牢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兴国强国之魂,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时代背景下,以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成为青年学子成长的精神指南,结合时代特点,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中国精神。
2.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领社会风尚和个体行为的道德灯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二个基本内容,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践行,并将之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4]。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相辅相成。大学时期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为此依托思政教育,传递红色文化,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传递给青年大学生,使他们始终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修身养性、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开拓进取、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2.5遵守法治规范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法治精神与当代法治建设的理念相契合,其中强调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高度一致。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青年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全面理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目标,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红色文化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法治实践热情,使他们更愿意将法治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法治实践中去,让所有青年大学生都信法、懂法、守法。
3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3.1立足红色文化资源,彰显立德树人鲜亮底色
新时代背景下,深度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彰显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鲜亮底色[5]。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高速路”。举办红色文化讲座、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校园活动,增强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表彰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的良好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立足于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为思政教育提供生动教材,将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洗礼精神、启迪思想。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坚持思想引领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层含义,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指南,课上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3.2 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红色文化教育模块
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思政公共选修课程,开设“中国革命史”“红色经典阅读”等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深刻领会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将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让红色文化跳出思政课程框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实现红色文化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构建红色文化教育模块。法学专业可以开设“红色法治思想研究”课程,探讨红色政权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运用法治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经济学专业可以开设“红色经济思想与实践”课程,分析红色政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实现从无到有的伟大跨越。让红色文化教育不再孤立,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红色文化的多样性和时代性,既要讲好红色故事,又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有为的热情。
3.3打造红色课堂,丰富育人内容
教师要采取多路径,打造红色课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将其融入每一堂思政课程中去。教师应积极搜集和学习红色文化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精神实质。教师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可以更好地将红色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其成为学生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撑。教师应注重宣传典型的红色英雄人物,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挖他们的精神内涵,全方位展示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将他们的革命精神转化为自身的力量之源,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讨论或辩论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红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教师结合互动和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层含义,并在实践中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渠道
为了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直观和易于接受。高校可以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站内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以历史文献、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学生可以自主在专题网站学习红色历史,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高校可以在专题网站设置互动交流区,鼓励学生发表学习心得,进行红色文化主题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高校可以用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或发布红色文化知识、历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电影推荐等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开发只对校内师生开放的红色文化教育相关的应用软件,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比如,开发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应用,利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答题闯关中掌握红色文化知识,并在应用内采用“学院+班级+姓名”命名用户名称,搭建校内答题闯关数量排行榜,增加校内前100名曝光量,以此激励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知识竞赛中去,深度掌握红色文化知识。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直播讲座,邀请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革命后代直播分享,讲述红色故事,解读红色精神。学生可以在直播互动环节提出问题,与专家进行实时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高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红色文化教育将更加符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6]。
3.5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增强教育实效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可以组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活动一: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竞赛内容涵盖中国革命历史、红色经典故事、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等,分为团队与个人两个赛程,竞赛可以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最终评选出优胜团队和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和荣誉。活动意在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激发学生对红色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活动二: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比赛主题围绕“红色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新时代青年与红色文化”展开。参赛者需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讲述红色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由教师组成评委打分,最终竞选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和荣誉。活动意在通过演讲的形式,让学生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活动三: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革命老区、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参观学习,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老红军、革命后代提供帮助,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组织学生重走一段长征路,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
通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感悟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增强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红色文化真正入脑、入心,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水平
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者,承担着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红色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教育培训,进行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红色文化主题研学,提高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红色文化素养。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更好地把握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让红色文化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在上课前就积累丰富的经历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红色故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4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依托高校大平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彰显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内、校外、课中、课外的思政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革命历史,让学生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吴少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文教资料,2022,(08):95-98.
[2]秦红兰.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探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6):5-8.
[3]周丽,张帆.广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03):173-175+179.
[4]胡宇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2):62-66.
[5]李红平,王爽,潘鹏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02):151-152.
[6]黄艳芳.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7):120-122.
作者简介:朱宏(2000.5—),女,汉,吉林通化人,在读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