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人才评价模型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

邓仕平

广州白云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笔者建议依托人才评价模型,就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分类施教的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 创新 创业教育 人才评价 智慧课堂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为“四新”,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其中,“新素质”劳动者不同于从事简单劳动的普通劳动者,是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熟练使用现代先进设备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目前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居世界首位,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不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正是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三者有机贯通、深度融合、相互支撑。这既是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深层逻辑。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人社部、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纷纷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为广大的高校大学生提供展示创新创业技能水平的实践平台。各个创新创业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但实践平台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的问题。

(一)为办赛而办赛的目的性很明显。各部门都是依托办一场比赛,让大家最快、最直观看到办事的成效,看到政绩。办赛过程中只关心覆盖面有多广、参赛队伍有多少,等比赛结束后,一切归于平淡,没有人予以足够的时间、资源和力量去关心这些创业团队的生存发展。另外,一个创业项目重复参赛的现象比较严重,大赛的资金或资源过分集中某些明星项目上,主办方往往是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是“雪中送炭”。

(二)比赛与实际脱节。比赛就是有胜负,有规则,有评委。评委按照比赛规则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的创业团队,可惜有些团队拿了别人高大上的项目过来比赛,获奖后就不搞了;有些在比赛中不善言表,没有很好获取更高的分数,没有晋级或名次靠后,但团队在创业过程中一路走来,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说到底,创业是持续的、艰苦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不是单单靠台上10分钟的表演就可以准确下结论的。

三、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一直是高等教育谈论的重点。当前,高校里面存在不少误区,一是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就简单认为让学生个个成为老板、企业家;二是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够精细和精准。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大背景下,努力造就双创人才,急需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构建创业人才评价模型的培养机制。

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倒逼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即积极求变、主动作为,构建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人才评价模型为手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依托人才评价模型,高校对创业精英、就业人才分别实行精准培养和考核。创业精英作为未来的老板重点培养,一是引入高级的创新创业课程,提升创业的理论水平,二是依托创业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平台,获得资金、项目、人脉等资源,争取早日成功创业。对于就业人才,要以体面就业为落脚点,一是开设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指导课程,实现学生以往被动学变成主动提升的转变;二是通过各地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线上线下就业推荐渠道,提升就业匹配度,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引入人才评价模型,也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找准与成功创业、体面就业的差距,树立科学的创业就业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及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以智慧课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它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创新创业课程。以本科教学为例,一般是大一、二以基础课程为主,大三、四以专业课程为主,创新创业课程则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极大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开展智慧课堂计划,给学生腾出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其深度融入创新创业的思考和实践中。

智慧课堂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把创新创业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高学习的效能,让学生把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更多地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具体思路大致如下:一是学校把每个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科目、学分和网上考核时间予以公布;二是学生结合人才评价报告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分析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专业需求,选择大学专业课程,并根据网上考核时间来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进度表。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自学,也可以在课堂听老师讲解,只要能通过网上考核既可获取学分。每次网上考核结束,自动出具学习评语,指导今后努力的方向。

智慧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老师如要吸引学生到现场听课,那就必须在自己的课件上下功夫,多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研究成果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还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邀请行业的优秀人才担任课程的教学助理,借助外部资源,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学科建设,内部教学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成效不是很明显。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健全的、与市场经济匹配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当前全球进入共享经济时代,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是发展的主流。高校最大的优势是在于学科理论研究,而在服务保障方面完全可以通过财政资金购买的方式,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引进创新创业服务。

1、创新创业服务指导站

通过前面所介绍的人才评价手段,实时掌握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经过大数据分析,联合专业机构共同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线上线下的职业指导课程,及时为学生在线答疑。其实,高校每学期都给就业部门下达开设一定数量指导课程的工作任务,但课程开设的成效是不明显的。如何让学生感到必要或有兴趣,科学诊断就很重要。评价报告就好像医生的处方,根据处方,学生就可以在创新创业服务指导站里面选取相应的服务,服务包括职业课程、政策解读、专家意见、实践活动等。

2、创业训练营

创业训练营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最成功案例就是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旨在利用北京大学的教育资源、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培训体系为依托,以企业导师计划及创业服务联盟为特色,综合帮扶创业者解决企业创建和发展期的战略规划设计及实际经营问题。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利用了校友资源,在学员创业过程中予以足够的辅助。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毕业生,都有自己的校友资源,利用校友这一宝贵资源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高校整合资源,以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为标杆,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创业训练营组织,努力把它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3、创新创业成果展现平台

创新创业活动是市场化程度极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所以,举办比赛不是创新创业成果展现的最好平台。高校应该做的就是搭建有效的、科学的展现平台。高校可以构建创新创业真人秀的网络平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自己创新创业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上传到平台上展现自我,由科技园、孵化器、投资公司等“伯乐”机构从中挑选“千里马”,悉心栽培。

四、结束语

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更加要重视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发展通道,引领人才在擅长的领域不断钻研,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 李率男,王懿,曹瑾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人才,2023(02):46-60.

[2] 况敬晶.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学牛培养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J]四川I民族学院学报,2023(2):64—68.

[3] 曹卫玲;袁志强;;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4期.

[4] 李晓华,徐凌霄,丁萌琪.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