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探讨
包伟东
内蒙古哈伦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750306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技术进步亦催生了新的污染源,这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平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全球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保护环境、积极推进污染治理的深刻共识。
关键词:环境法治;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乃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关键任务,亦是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维护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平衡至关重要,必须将可持续生态理念置于核心地位并切实执行,同时强化对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地球乃人类之生存根基,其自然资源对人类之发展与生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唯有实施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措施,方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
1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首先,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控制的关注,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污染与破坏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关键因素。通过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预防措施,能够显著降低人体内污染物的含量,进而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确保公众健康。其次,强化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对于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有助于维护我国的生态平衡,确保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最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环境污染与破坏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关键因素。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具有深远意义。为应对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有必要依据中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2 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2.1 监管力度有待加大
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领域,监管力度的加强显得尤为迫切。虽然已有一系列旨在规范环境行为和确保生态安全的法律法规出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若干薄弱环节。由于资源的限制,监管部门难以对所有环境活动进行全面监测和管理,这导致了部分企业违规排放和非法倾倒等问题的持续发生。此外,地方政府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不一,监督力度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因此,强化监管力度、提升执法效能以及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2 治理技术的局限性
当前污染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治理技术的局限性。尽管污染治理技术持续进步与完善,但其局限性依然存在。例如,部分传统污染治理技术存在治理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与此同时,尽管一些新兴污染治理技术展现出潜力,但它们仍处于研发阶段,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因此,必须增加对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以提升治理效率和成本效益。此外,采取多种治理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也是必要的,例如将生物修复、物理清除等技术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污染治理体系。
2.3 宣传力度不够,民众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国,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应不断汲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探索一条与我国国情相契合的绿色发展路径。在社会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人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尚浅,尤其在农村地区,这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带来了显著挑战。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单方面努力,而是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以减少对生态的污染。此过程的核心在于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环保宣传已逐渐渗透至校园、社区及企业,人们对环境保护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大部分宣传工作仍停留在表面,未能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例如仅限于悬挂环保标语、举办环保公益活动、分发环保资料、以及通过报纸和电视进行宣传。在贫困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教育,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导致了恶性循环,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3 新时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策略
3.1 全面加强监管
首先,加强监管是确保环境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核心。监管机构应提升执法效能,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并对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实施有效制裁。必须完善相关法规,逐步加大处罚力度,确保违法成本显著提高,从而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主动地遵守环保法规。其次,全面加强监管还要求增强监测与评估的力度。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实现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全面监测,并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以提高监测的精确度和时效性[1]。通过科技手段,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后,强化监管亦需增进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公众公开环境监测数据、企业排放信息等,使公众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环境状况,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媒体等对环保问题进行监督,形成多方协作的局面,共同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3.2 新型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技术进步,一系列高效能、经济实惠且环境友好的新型污染控制技术应运而生。例如,光催化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在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卓越的治理成效。光催化技术通过光能激活催化剂,生成高活性自由基,从而有效分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技术则借助微生物对有机废物进行分解,其环保性、高效性和成本低廉性尤为突出。等离子体技术能够分解大气中的有机气体和颗粒物,显著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这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技术的局限性,还能提升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为污染控制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策略。
3.3 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实现此目标可通过学校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部门应将环境教育纳入公共课程体系,开设相关环境保护课程,以增进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学校亦可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杰出从业者分享其经验[2]。其次,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对环境破坏行为实施严厉的处罚;同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构建环境保护的公共交流平台,强化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鼓励人们采取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并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在制度和顶层设计上需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引进新技术并加强科技创新。同时还需要鼓励多方合作,激发企业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热情。只有多方面配合,营造全民参与环保的氛围,才可以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进展与实效,让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真正实现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蔡文姝.新形势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法探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8):29.
[2] 尤新军.关于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