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性语言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施俊芯

云南三鑫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文山 663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性语言的有效性。通过深入分析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指出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文章从鼓励性语言的定义、作用机制出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其在高职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为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鼓励性语言

鼓励性语言作为一种积极的教学策略,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改革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鼓励性语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作用以及使用中的现实问题与实战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鼓励性语言在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性语言不仅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重要手段。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得到认可与肯定,而教师的鼓励性语言正是满足这一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适时、恰当的鼓励,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重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一观点强调了激励性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鼓励性语言,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还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鼓励性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基础课没有专业课重要,所以他们对基础课不太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高。基于这些特点,我们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只是一味的打压式教学,学生只会更加反感,更不愿意上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的给予学生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比如说“我们班读书的声音真整齐,真洪亮”“卫生打扫得真干净”“回答问题真积极”“同学真有礼貌”“笔记记得真认真”“善于动脑筋”等等。通过这些鼓励性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时,他们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促进学生思考,增强信心

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好多同学思想都比较的懒惰,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他们大多都不愿意去思考,更不喜欢主动的举手回答问题,只是一味的等着老师,或者是其他同学。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我相信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班的同学一定没有问题,只要你动一下脑筋,一定会有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并提出独特见解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并鼓励其进一步阐述,我们可以对学生说:“针对所提的问题,你的回答思路很清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棒。”或者说:“你回答问题时,声音很洪亮,能够主动的举手起来回答问题,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主动的去思考。

(三)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同学基础较弱,而有的是因为高考的失利,内心比较的自卑,没有信心,从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比如说:感觉所学专业比较难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或者说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自暴自弃。这部分同学就需要老师多给他们一些鼓励,通过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慢慢的喜欢上学习,勇敢面对挑战,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四)促进师生和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同一门课程或班级,不同的老师去上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很受学生的喜爱,有的学生却很反感,这和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关系。有的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善于鼓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会考虑学生的感受,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适时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老师就很受学生的喜爱,上课的时候师生关系和谐,这样的班级氛围很融洽,也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然,有些老师对学生很冷漠,从不轻易的夸奖学生,鼓励性的语言最多的就是,“很好,不错”“对或不对”少了一些新意和针对性,导致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师生关系不和谐,适时的鼓励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鼓励性语言使用中的现实问题与实战对策

(一)鼓励性语言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因人而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鼓励性语言,使其更具针对性。例如:“对于上课胆子比较小,不怎么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就要多鼓励,让他增强信心,对于自信乐观的学生,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他的回答更全面”。同时,鼓励性语言的层次性也很重要,即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程度的鼓励,以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动力。例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高层次的鼓励性语言,如“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值得大家学习”;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为具体的鼓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很全面,如果能在某些细节上再完善一下就更好了”。

(二)鼓励性语言要多样性,灵活性,不要千篇一律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如口头表扬、书面鼓励、奖励制度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鼓励性语言的使用也应灵活变通,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反应,随时调整策略。‌并且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采用多样化的鼓励性语言。除了口头表扬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鼓掌等)和书面语言来鼓励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鼓励性语言的使用方式和频率。例如,在课堂上设置“最佳表现奖”、“创意之星”等奖项来表彰学生的优秀表现;或者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鼓励性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例如,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来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或展示学习成果。这些形式多样的鼓励性语言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鼓励性语言要适度

教师在使用鼓励性语言时应注意适度原则。过度的鼓励可能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产生厌倦情绪或降低鼓励的效果,而适度的鼓励则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使用鼓励性语言时,应把握好度,做到适可而止。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需要来合理使用鼓励性语言,确保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鼓励性语言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来确保鼓励性语言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会娟.语文教学中鼓励性语言的妙用[J].学周刊:上旬,2013(34):1.

[2]马秉礼.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上旬,2014(1):139.

[3]任华琼.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J.]祖国:教育版,2014(8):1.

1基金项目(2024YBXM13):该项成果由云南三鑫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教科研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