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作者

周燕

余姚市新城市小学 浙江省余姚市 3154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展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但随着教育压力与社会环境变化,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教育部门强调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但其常因缺乏专业培训、资源不足及任务繁重而难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易被边缘化。本文拟结合案例与研究,分析实践困境与根源,并提出优化策略,为班主任实践与教育制度完善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植根于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和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发展心理学认为,小学阶段是儿童情绪调控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并提供必要支持。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其情感体验与价值实现。积极心理学则提出,要通过正向引导和积极体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韧性。在这些理论支撑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限于消极问题的矫正,而是更强调预防性、发展性与综合性,帮助学生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班主任作为最贴近学生的教育者,是理论落实到实践的关键力量,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条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指导,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2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守护者与引路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应承担三个角色:其一是“发现者”,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的心理异常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其二是“引导者”,通过言传身教和积极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矛盾、调节情绪;其三是“协调者”,在家长、任课教师和心理教师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只有明确这一角色定位,班主任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管理与教育活动中,形成润物无声的教育氛围。

二、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困境

2.1 专业素养不足与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部分班主任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导致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存在简单化和经验化的倾向。例如面对学生的焦虑或逆反,班主任往往采取批评、训斥或家校联手施压的方式,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的必要性。此外,部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仍局限在“有问题才干预”,未能在日常管理和课程中主动渗透心理素养教育,教育理念存在滞后性,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的素养导向要求。

2.2 家校协同不足与沟通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的紧密配合,但现实中家校沟通存在不少障碍。一些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讳疾忌医”的观念,拒绝承认孩子的心理困扰,导致教育合力缺失。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也常常因为沟通方式不当或家长工作繁忙而难以达成共识。此外,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复杂,班主任在单一教育环境下难以根本性解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限。

2.3 教育环境支持有限与评价机制缺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普遍不足,专业心理教师数量有限,心理辅导室建设不完善,活动经费与课程时间缺乏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往往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孤军奋战者”。同时,现有教育评价体系仍以学业成绩为主,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综合素养的评价不足,导致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投入难以获得学校和家长的重视。这种环境下,班主任即便有意愿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也常常感到后劲不足。

三、优化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要有效破解实践困境,需要多方合力和系统化策略。其一是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与案例研讨,帮助班主任掌握心理疏导技巧与危机干预方法,提升专业胜任力。其二是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家校沟通平台,鼓励家长参与心理健康主题讲座与亲子活动,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家校共育格局。其三是丰富教育活动形式,班主任可在班会课、主题活动和日常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元素,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游戏、故事分享等方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获得心理成长体验。其四是完善学校支持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与资源投入,增加心理教师配置,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为班主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四、实践反思与未来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还应反思教育方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在反思中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课程,而应融入到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成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渗透。同时,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利用智慧课堂和信息化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广阔前景。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推动教育模式从“问题干预型”向“素养发展型”转变,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撑。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现实中仍面临专业素养不足、家校协同不畅、教育环境支持有限等困境。为优化实践路径,应从教师培训、家校共育、活动创新与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发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主任应更加主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在理论支撑与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育人水平,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素养全面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龚秋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江西教育,2024,(15):16-18.

[2]李芳.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4,(08):43-45.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08.014.

[3]宿强,唐莉,张怡,等.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成都市成华小学校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