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关于大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作者

陈铭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130000

摘要:大学数学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大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教师应以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扎实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与总结教学提质增效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策略;开展策略

一、教学创新的内涵

创新,顾名思义,即创造新的事物,在高校中常与科研活动联系起来,而在教学活动中较少提及,高校教学工作呈现“经验化”倾向。事实上,教学是大学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之一,建立在研究和科学证明的基础上,自然属于创新活动范畴,且这种创新不同于科技创新,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个体性、随机性、难重复等特点。教学创新是教育教学一般理论与课程具体问题相结合的实践性学术活动,其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不是发现普适性理论。教学创新契合“教学学术”思想,主张以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开展教学活动,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基于上述理念设计,为一线教师教学创新提供了基础参考模板。归纳分析教学创新大赛评审指标,可将教学创新核心要素划分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维度,它们与传统的“为何教”“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相对应但有所区别。教学创新理念、内容和过程是辩证统一、有机融合、相互驱动、共生促进的关系,准确把握三者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误区,是高质量教学创新的关键。

二、大学数学教学开展策略

1、展现数学之美

(1)教学组织的结构美。所谓教学组织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含课堂的随堂讲解、课中教师互动提问与学生讨论、课后的练习及作业等。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重将这些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机结合起来。在各要素之间进行切换时,要注意尽量保持协调与统一,做到和谐自然,这样才能使得整体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美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的优美情境,善于启迪,不断渗透,渲染课堂气氛,激发愉悦情绪,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乐趣与美。

(2)教学的语言美。数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逻辑性及严密性极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以及在为学生答疑辅导时,应该以身作则,秉承着高度的专业性,以优美的数学语言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一般来说,语言美既要做到言简意赅、好语如珠,又要轻重有别、抑扬顿挫,控制好节奏,并善于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自然化的语言(通俗、形象、趣味、幽默等)交替使用。例如,在课堂伊始、结束,或是在一个稍长的定理证明、例题演算完毕后,又或是在讲解映射、极限的定义与定积分的应用,以及空间解析几何等较为抽象的章节内容时,尤可适时渗入通俗语言,但也要注意摒弃离题的逗趣。

2、夯实学生基础

由教育数学理念可知,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主导者、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数学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大胆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学生主体主宰课堂,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全面服务。适应形势发展,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由传统的讲授原理、逻辑推导、讲练习题为主的模式,调整为服务于不同专业需要为指导思想,精讲多练,教与学需求一致,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根据多年学生数学成绩统计分析,A层学生有较好的基础,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宽加深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必修和选修内容的数学知识,教学目标是借力于学生良好的潜能,采用多视角教学,注重思维和逻辑,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B层是学生中的多数,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安排,必修内容需掌握,选修内容可自愿,着力于让学生为专业学习打下数学基础。教学重在提高课堂效率,借助传统和现代媒介,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适用够用的数学知识。C层是少数。学生习惯差,基础薄弱。教师要全方位考虑,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掌握必修内容,选修内容不考虑。教学时着重于基础内容的讲解,通常化繁为简,重视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精选高等数学原理,公式、法则,突出重点、难点,节省课时,提高学习效率,为数学实验及学习专业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后的教学不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且给学生和教学带来诸多有利因素。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孕育着新理论的萌芽,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学生不只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应是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设计意图,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猜想和发现问题,把学习过程变成师生、生生共同研究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把静态的学习内容激活为动态形式,而且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

要在确定学习难点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开展,最大化消减学习难点。教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需要意识到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自主思考,因此在预设的问题选择上要设计好梯度,运用登门槛效应,吸引学生聚焦问题。选择代入感和情境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有意义学习,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的,并且比较熟悉的相关知识内容。选择的问题要有利于激活旧知识,让学习者做好学习准备,能够梳理新旧知识的不同,提取获得新知识的线索。在导数的概念教学时,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导数,现在该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导数的概念和意义,那么就是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数学思想,另一个是数学语言。通过两个典型问题讲思想,一个是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一个是曲线上某点处的切线斜率。前者是牛顿创立微积分时研究的问题,后者是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时研究的问题。如果能理解好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就能在整体上把握微积分的思想了。“想多短就多短”如何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因此,想方设法使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品味既是动态的,又是确定的味道,进而理解导数概念的极限语言。这个教学过程就是通过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来帮助学生理解导数的意义。

三、结语

总之,对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做到有的放矢。大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注意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还应与现实生活相关联。构建大学数学高效课堂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进最终达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毕艳会,徐伟. 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探索[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5(3):108-112.

[2] 曹秀娟,吕濯缨. 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J]. 集成电路应用,2021,38(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