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孙静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体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保障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一、引言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坚持“为社会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我们正处于创业经济时代,创新是核心,创新思维能力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并准确有效的将这些新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来,改善与强化相关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计划与方案,结合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特点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工作。所以,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以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一系列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管理过程和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1]。
二、产教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它的目标是借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为学生搭建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的平台,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为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升级,产教深度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指向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产教融合是在广泛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要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策略[3]。职业院校办学要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贴近市场需要,体现就业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把产教融合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提升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行业、企业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发挥积极、能动作用,以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在突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发挥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和价值引领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因此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深入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评价环节融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并与课程实践、技术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即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掌握技术、提升技能,在反复训练和操作去体悟和感知。在专业课程中不断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把现代学徒制试点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徒制的方式来传递工匠精神,通过专业课教师对学生面对面、手把手甚至是一对一的指导,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对技能的执着与求精,对所从事职业高度认可的职业精神。
总之,产教融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路径。“产教融合”教育思想对指导我国当前和未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刻、重要的影响。
三、高职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现状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有效实现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但目前高职教育中很多课程的评价体系。
1. 教学活动过程评价片面
如今,我国各个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创建了相关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部门,在院和系的级别上都制订了相关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大多都沿袭了以学科为重点的教学模式[5]。现有的教学标准更侧重于理论教学活动,对活动性教学活动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学生的实习、培训等实质性能力培养相关的教学活动缺乏评价标准和体系。评价管理部门更倾向于评价那些容易量化的方面,例如教师的授课节数、授课人数以及学生绩点、考试分数等的显性因素的评价。而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教师的授课方式的新颖程度以及教师命题质量等不可量化的隐形因素的评价普遍缺乏。这些现状都距离我们要建立起一个标准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还会严重影响实际课堂质量。
2. 教学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机构不健全、监控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督体系不够科学等现象普遍存在[6]。教务处、行政部门以及教研室不仅要管理教学质量,还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并且还要承担起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这种一包揽的工作方式使得教学管理部门集教学相关决策、学生管理和质量监督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信息的来源者和接收者都管理着本身。这样的信息来源和处理方式将会导致信息的客观性降低,评价的客观性也随之降低。对于相关教学决策中所需要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有效运作。从管理的具体对象来看,现行的质量评价体系也并没有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3. 教学质量评价对象不全面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多集中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事的评价以及上级的评价上。这些评价都来源于学校内部,属于自我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鲜有校外人士以及相关工科专业的企业参与。这样的不注重吸收社会各行各业的单位人员的意见而一味地以自我评价标准为中心,是不重视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实际要求的体现。只有真正符合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标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企业并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初衷和终极目标。因此,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对象不应该仅局限于校内人员,应该让更多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甚至于学生家长参与其中。
四、基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策略
1. 培养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
从古至今,我国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尺度都是基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多少来进行评价的。这种以知识为主要参考对象的教学管理思想只能培养出一批以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实际动手能力,离开学校后无法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应试型学生。如果想要培养出真正有利于我国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这种传统并且落后的教学管理思想进行革新与改善。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型教学管理思想[7]。要想摆脱传统落后的教学评价观念就应该从调查研究各个职业岗位对相关知识人才的能力要求,通过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对传统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摆脱理论至上的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建立起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2. 评价体系多元化,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而这些成员的教学活动往往不受监督,这就导致质量监督和评价结果的唯一性和单一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因此,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应该保证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评价与监督。首先应该做到管理部门职能的科学分配,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制约;其次,应该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与完整性;最后是发挥学生、家长、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作用,结合相关用人企业以及社会对于同学们的具体要求标准,完善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的相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得整个体系更加多元、科学,从而发挥质量评价部门的评价导向作用。
五、总结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多个部门的有效结合,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具体要求出发为学生制订一套符合实际要求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因此,如果学校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再辅之以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學生自学的学习态度,才能使得我国高职类的教育质量得到巨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洁 , 徐守坤 , 谢雯 . 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逻辑理路、实施困境与路径突破 [J]. 高教探索 ,2021(7):11-18.
[2]徐立萍 , 余丹阳 . 深度融合背景下 “ 四融 ” 创新型编辑人才内涵及培养模式 [J]. 中国出版 ,2023(5):42-46.
[3]王晓玲,池明,丁洁,徐丰羽.“赛教产三融合”下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OL].控制工程,2024.
[4]谢丽云.产教融合视角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辽宁丝绸,2024(03),84-86.
[5]卢应涛.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06):107-110.
[6]张铁成,杜玉.“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混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23(35):129-131.
[7]王毅,农璐.创新思维导向下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探索[J].林区教学,2023(11):41-45.
*基金项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州一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23PT0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课题(2021GZGJ173);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3GXJK723)。
作者简介:孙静(1986-),女,中共党员,硕士,电子商务讲师,跨境电子商务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