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的高中英语综合技能课教学策略探究
陈青华
安徽省青阳中学
摘要: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新译林版高中英语综合技能板块教学如无主题意义统领,“四步一体”的活动设计框架就形同虚设,陷入“碎片化”教学,“学用”分离。尝试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基于主题意义引领,依据逆向设计理论,落实“综合性技能训练”和“技能融合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题;主题意义;综合技能;逆向设计;教学评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新译林版每个单元基于不同板块的功能定位,围绕同一单元的主题语境,在多元视角的语篇中复现语言现象,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同步提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一、以主题意义引领,创设特定的主题语境,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课标指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是英语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语境,是培育和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依托,是引领教学目标制定与学习活动开展的关键。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在一定的主体语境下进行,即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体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口头或书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同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的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
在新译林版高中英语综合技能板块教学中,教师要以单元主题语境为引领,依托综合技能板块“四步一体”活动设计框架,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创设特定情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中来,以加深主题意义认知为主线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关联听、读、看等理解性技能活动获得的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包括行文特征、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等),形成相关话题语义网和语篇语用知识,知识结构化;在新语境中内化所学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促进学生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融合发展[1]。
二、逆向设计,由输出任务导向学习过程设计,实现综合技能与语言知识融合发展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安排教学活动,虽然可以覆盖教材内容,但重难点难以突出,容易偏离学习目标。 Grant Wiggins 和Jay McTighe 提出的逆向设计可以解决综合技能板块教学有“输入”无“输出”,“学用”分离的问题。逆向设计主张以终为始,由学习目标导向学习过程设计,它和我们建房子是一样的道理:先整体设计,到具体施工再到最后完工。建房子的设计图纸就像是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建筑行业标准就像是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和达成度的评价标准,最后完工的房子就像是课堂教学目标实际达成情况。在此过程中,通过学情反馈不断回扣目标达成情况,再去调整相应的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设目标。以新译林版必修三U4 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 Integrated skills Making a plan for the school Science Festival为例:逆向设计,以终为始,自上而下,统领教学评价和学习活动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特定的主题语境,---“为校园科学节设计方案”为教学目标,逆向设计,倒推Part A 和Part B中听、读等理解性技能活动及Part C 和Part D说、写表达性技能活动的教学预设目标及教学评价,设计学习活动,确保综合技能与语言知识协同发展的有效达成。
逆向设计既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紧密联系,又兼顾教学的整体性和学生作品的生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生成情况是动态的,教学评价也需实时依据课堂实际进行调整。在确定评价标准之后,除了围绕评价标准设计学习活动,还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内容反过来增加评价标准的维度,从而促使教、学、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基于主题意义 ,提炼可行性教学路径,“教、学、评”一体化
教与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有个体差异,很难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完全一致。为了确保预设目标、教学活动、学习体验一致,逆向设计可以与评价体系相结合,确保预设目标、教学活动、学习体验一致,顺利完成教学设计[2]。
逆向设计把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置于教学活动设计之前,使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有标准可依,学生在完成活动时,需要明确活动结果和表现的评价标准,知道活动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达到成功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参照评价所给出的路径和标准进行活动,唤醒自我监控和修正的意识。因此以评价为先的逆项设计能驱使教师有意识地将评价嵌入活动中,使学生与评价充分交互,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发展,凸显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促学作用,彰显学习中心,驱动学评融合。
根据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学评价可分为三类,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用于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因此可与逆向设计阶段一相结合,进行教学预设目标前的学情分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可与阶段二和阶段三相结合。而终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用于最后一步,对之前的步骤形成一个反馈,看之前预设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是否需要修改或补充,这样形成完整的闭环,保证教学设计的生成性。
总之,新译林版综合技能板块教学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设计,遵循这一活动观,整合课程六要素,遵循以主题意义为引领,创设真实语境,以“四步一体”活动设计框架为依托,逆向设计,由输出任务导向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层层铺垫,搭建语言学习的脚手架,让输入活动服务于最后的输出任务,同时教学评价体系与逆向设计双向促进,不断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度学习,帮助他们构建新概念,体验不同的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黄雪.基于主题意义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探析——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Unit 1 Science and Scientists为例[J].海外英语,2024,(17):186-188.
[2]许清芬.基于主题意义的高中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24,(3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