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发展视野下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孙晓婷

沧州交通学院 河北省黄骅市 061100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模式展开探讨。分析了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阐述了绿色发展视野下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引言:沧州地区作为农业大市和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沧州地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沧州地区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实现沧州地区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拓展农村发展新空间,走出一条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一、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沧州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但长期以来,受粮食安全、财政补贴等多重因素影响,沧州地区农业发展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近年来,沧州地区积极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沧州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以上,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沧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是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种业等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比较突出。

二、绿色发展视野下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必由之路。沧州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近年来,沧州市坚持绿色引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发展节水农业,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当前沧州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从注重数量扩张转向追求质量效益,从主要满足“吃饱”转向满足“吃好”,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使农业供给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沧州地区是农业大市,各类农产品产量居河北省前列。近年来,沧州市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草畜等优质农产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但农产品供给的品种、品质与消费升级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1]。

三、绿色发展视野下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观念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方式。一是合理确定三大类农产品(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生产规模,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区域农业分工协作,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加快传统农业绿色转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绿色高效技术,加强耕地轮作休耕,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培育多元化农村经济业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传统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逐步减弱。必须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能和活力。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主产区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基地,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二是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养生农业升级,打造生态观光园、现代农业园等,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整合农业生产、农村景观、乡土文化等资源,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地,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三)深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一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农业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等为重点,开展全产业链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二要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引导和支持农村青年立足乡土资源,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农村创新创业平台。三要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机制,推行村干部专职化、辅助型人才职业化,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完善城乡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2]。

结语

绿色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方向。沧州地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开拓创新,能走出一条具有沧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广文,张宁月,齐宏纲,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与障碍度研究[J].地理学报,2024,79(08):2042-2061.

[2]许玲丽,陈云菲.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女性就业特征的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4,44(09):2902-29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名称:绿色发展视野下沧州地区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研究,编号:202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