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入课堂”战略战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奇用
胡建祥
桐乡市振东小学 浙江嘉兴 314500
【内容摘要】:有人曾说,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是一场漂亮的战斗。既然是战斗就必须讲究其战略战术,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让他们在自由、平等、轻松、开放的境遇中充分发展,就要讲究“用兵之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一下我国古代兵法用作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求胜”策略,将让你体会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 奇用 兵法 战略战术
一、以逸待劳,“涌”现精彩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切忌越葅代薄,学会“偷懒”。“以逸待劳”,以静制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做脑力和体力的“劳动”,用“劳动”来创设美好的意境,而教师只要“以逸”待劳,坐收“渔翁之利”。
在教学《利息》一课前,我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去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教学材料。上课时,我说:“双休日过得怎么样?收获一定很丰富吧?”一时间,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都拿了出来,放在了桌子上。“老师,我们组去了一趟中国银行,一进去就看到墙壁上挂着银行的年利率表,了解到:存钱有活期和死期之分,死期的利息比活期得高;存死期时,年份存得越长,利息也就越高。”“我们组去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我们发现每个银行的年利率都是不一样的。”“存钱和取钱时都应填写一张单子,有时还要用到身份证。”……学生个个讲的眉飞色舞,连平时不爱多讲话的学生也介绍了一番,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表现出了勃勃生机。
“教育”总是与“苦和累”连在一起,但“懒老师”未必就是坏老师。在学生减负的同时,教师也应适时地给自己减减压,图个清静;要给学生时间、空间和心灵上的自由,给学生敢说敢做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能自由伸展的舞台。
二、假痴不癫,借“考”制胜
假痴不癫来自“三十六计”。其本义为:表面装作糊里糊涂,实际上却是非常的清楚,假装不行动,却在暗地里策划,等待时机。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在表达、演示时有意预设一个常见错误,“能而示之不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 = —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说分子,你们就说出分母;而我说分母,你们就应该说出分子,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回答得又对又快。为了体现公平,先由我来考你们,再由你们来考我。”考学生的活动进行得很顺利。突然,有一位学生要求到:“老师,该轮到我们考你了。”我点头同意,并说:“考我没意见,不过我有一个提议,出题目时你自己必须先要有标准答案。”学生一致赞同了。“分子84。”我一副惊讶的样子“分子可以是84吗?”所有的学生都笑了,有一部分同学还动起笔算了起来,并不时地叫着“252…252…”。后来又有学生出了几题,但都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顺利过关了。“有难些的吗?”我叫到,话音刚落,一生便站了起来说:“分子2000,分母是多少?”我装作认真的样子说:“这次不要告诉我,让我自己来算,2000除以12,商不是整数,求不出这个整数,那分母36应该去乘几呢?”课堂顿时热闹了起来,讨论声不绝于耳。不一会儿,有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告诉你,分母应该是6000,因为原来的分母是分子的3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现在的分母也应是分子的3倍,6000就是2000的3倍,所以当分子是2000时,分母应该是6000。”“老师,我是这样想的,现在的分子是2000,就是扩大了2000倍;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3也应该扩大2000倍,就是6000。”看到学生那灿烂的笑容,骄傲的神情,我不禁为自己设下的“美丽陷阱”偷乐。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的在提问中主观杜撰,来一个“无中生有”;也可以在辨析中故作正经,来一点幽默;还可以出示错误,从中引发深思。教师的“韬光养晦”,常常可以带来空前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愉快中完成教学中的任务。
三、隔岸观火,以彼“促”己
“隔岸观火” ,其本义是指: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搞分裂时,我方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敌方暂时联起手来对付。正确的方法就是以静制动,让他们先相互残杀,力量削弱,两败俱伤。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指学生在互相争辩时,教师应做一个“旁观者”,不仅不去制止,适当的时候还需要搞一点“火上浇油”。这样,吸收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做到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有一小组提出:“ — = — 。”还没等话说完,便有一学生叫到:“这不可能,— 怎么可能与 — 相等,你能说明理由吗?” “请大家看我们组的演示:把六个桔子平均分给六个同学,每人就是总数的 — ,也就是一个桔子;现在我们把其中的一个给这位同学,那么再把剩下的五个桔子平均分给五个同学,每人得到总数的 — ,也是一个。所以本组认为 — 和 — 是相等的。”这时,有些同学认为说得有道理,有些还是认为不可能。看到这里,我说:“既然大家有不同的意见,不如我们来一次公开辩论赛,认为对的那一组坐在一、二两组,认为错得坐在三、四两组。看一看哪一组的同学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说服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同学们形成了共识:应该说六个桔子的 — 与五个桔子的 — 是相等的,不能说 — = — 。
通过学生之间的一场辩论赛,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得到了语言能力的锻炼,作为教师,我们何乐而不为。
四、走为上策,敢于“创”新
“走为上策”是一种在兵败无奈的困境中,主动退却,伺机破敌的军事策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制约着师生的创造性劳动,使教学不时陷入一种尴尬而无奈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搞一贯制的话,教学就会进入“死胡同”。唯一的选择就是“打不赢就走”,在“走”中化被动为主动,在“走”中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局面。
在教学《前后》一课中,我不是把认识“前后”的位置关系,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教学。而是设计了小朋友感兴趣的“参加动物运动会”这一情景来贯穿全课,通过“认识我的前后”、“排队买票”、“百米赛跑”、“卡丁车赛”、“坐车”等一系列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探究“前后”的位置和顺序,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前后”变化的相对性,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前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判断推理出“前后”的顺序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现代的教育迫切要求教师更新理念,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立体多元化:让学生从课堂走进社会,从课本走向生活,从接受走向创新,以“走”为突破口,“走”出一片阳光明媚的天地。
新课程改革的乐章已经奏响,数学教学正在努力脱胎换骨。我们不妨学一学“拿来主义”,用优秀宝典为课堂所用,多做一些有益的尝试。把出“奇”制胜用在数学教学中,从不同的客观实际出发,讲求自然贴切,灵活利用,相信定能收到奇效。
【参考文献】:
1、许文华 叶建云 《激活数学课堂的三个策略》 小学数学教育 2022(11)
2、顾峻崎 《数学课,谁来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 2023(03)
3、夏明星. 漫谈三十六计之“借尸还魂”[J]. 军事史林.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