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作者

李雪婷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陕西省第五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目的:研析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23年02月~2024年02月本院收治的76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每组38例。参考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血气分析指标优于参考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产生,患者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综合护理;重症肺结核;呼吸衰竭;临床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抽取2023年02月~2024年02月本院收治的76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实验组:男、女分别为18例、20例,年龄48~74岁、均值(59.89±2.69)岁;参考组:男、女分别为21例、17例,年龄47~75岁、均值(59.77±2.89)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采取常规护理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保持病房干净卫生,扫水降尘,以及日常通风消毒等工作。

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1)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以及痰液性质和全身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处理。(2)病因治疗:在解决呼吸衰竭本身造成危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因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根本所在。感染是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且呼吸衰竭常继发感染,因此需要依据病原菌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3)呼吸道管理:正确的咳嗽和咳痰指导对减轻患者呼吸困难、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技巧,如深呼吸后短暂屏气,然后用力咳嗽。定期协助患者排痰,确保呼吸道畅通。(4)氧疗护理:根据呼衰,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给予适当的氧气吸入,如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调整氧流量和浓度,一般将氧流量控制在1~3L/min,氧浓度在24%~30%。密切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是否改善,以保持呼吸道氧合。(5)机械通气护理: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呼吸机参数及生命体征。保持机械通气参数稳定,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如定期清洁口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等,以预防口腔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6)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和营养需求,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一般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如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食物。若肠内营养不足,可考虑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7)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向患者解释疾病相关知识,使其了解自身病情。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减轻压力、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心态。(8)预防感染:加强病房隔离防护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持患者个人卫生,如定期更换床单、保持皮肤清洁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9)药物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处理。正确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确保药物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处理。(±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n,%)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则提示进行对比的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血气分析指标

表1显示,护理后,实验组血气分析指标优于参考组(P<0.05)。

2.2并发症发生率

表2显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

2.3护理满意度

表3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考组(P<0.05)。

3讨论

综上,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产生,患者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周良阁.BiPAP治疗重症肺结核继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专科护理研究[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33(4):131-133.

[2]崔同厅.1例青少年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伴重症肺外结核患者的护理[J].医药前沿,2023,13(34):73-74.

[3]刘婷.风险护理对重症监护室肺结核患者肺功能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康复效果[J].康复,2023(11):119-120.

[4]闫旭,董艳,孙爱丽.连续护理模式对无创通气治疗肺结核患者病情控制时间、遵医行为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3,31(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