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在新能源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潜力
孔庆思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
摘要: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风电与光伏作为主要的新能源形式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其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本文基于风电与光伏互补视角,深入探讨新型储能在新能源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包括平衡能源供需、提升电能质量、辅助电网调频以及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并分析其发展潜力,涵盖技术创新、市场规模扩张、政策支持与应用场景拓展等维度,旨在为新型储能在新能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型储能;新能源体系;风电;光伏;互补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能源领域的核心任务。风电和光伏凭借其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等优势,在新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风电和光伏的输出功率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间歇性和波动性,这对电力系统的稳定供应、电能质量以及新能源的大规模消纳构成了严峻挑战。新型储能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其在新能源体系中的角色日益凸显,发展潜力巨大。
二、新型储能在新能源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一)平衡能源供需
在现代能源格局中,风电与光伏作为重要的新能源力量,其发电功率受自然因素制约呈现出显著的不稳定性。天气的变幻莫测,如风速的时强时弱、光照的时有时无,直接导致风电和光伏的发电输出如波涛般起伏不定,难以精准契合电力需求的平稳曲线。这种供需之间的错配,犹如交通高峰期的道路拥堵,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顺畅运行。
新型储能技术恰如一位智能的交通调度员,在这场能源供需的复杂博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大自然慷慨馈赠,风电和光伏大发电力,产生过剩电能时,储能系统如同一个巨大的能量容器,将这些多余的电能妥善储存起来,避免了能源的白白浪费。而在发电低谷期,面对电力供应的捉襟见肘,储能系统又能迅速释放之前存储的电能,及时填补电力缺口,宛如久旱后的甘霖,有效平衡了能源的供需两端。
从宏观层面来看,新型储能技术在平衡能源供需方面的卓越表现,为构建更为坚韧、高效的能源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能源体系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大步迈进,进一步提升了整个社会对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对全球能源转型战略的实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二)提升电能质量
风电和光伏的间歇性与波动性,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能源领域带来清洁与可再生优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棘手的电能质量问题。其发电过程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电力系统中电压频繁波动、闪变现象屡屡发生,并且产生大量谐波,如同平静湖面上掀起的层层乱波,严重干扰了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秩序,大幅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新型储能系统宛如一位电力系统的“神医”,凭借其快速响应的卓越特性,能够在瞬间感知电力系统电压和频率的细微变化。当电压出现波动时,储能系统通过无功补偿功能,迅速注入或吸收无功功率,如同为摇摇欲坠的天平添加恰到好处的砝码,使电压迅速恢复稳定。对于谐波问题,储能系统则如同一位精准的调音师,运用谐波抑制技术,巧妙地滤除那些杂乱无章的谐波成分,让电力波形回归平滑与纯净。
新型储能技术在提升电能质量方面的出色功效,不仅为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降低了企业的运维成本和居民的用电风险,而且为整个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促进了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加速了全球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进程。
(三)辅助电网调频
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是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指标。风电和光伏的大规模接入会削弱电网的调频能力,而新型储能具有快速充放电特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或吸收大量有功功率,有效辅助电网进行调频。以某地区电网为例,引入储能调频后,电网频率的波动标准差从 0.2Hz 降低至 0.05Hz,显著增强了电网对频率变化的调节能力,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促进新能源消纳
由于风电和光伏的不确定性,电力系统在接纳新能源发电时面临诸多困难,导致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新型储能通过存储多余的新能源电量,将其在合适的时候释放到电网中,提高了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可调度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新能源消纳。据统计,在一些实施了储能与新能源协同调度的地区,弃风弃光率可降低 35%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新能源的利用效率。
三、新型储能的发展潜力
(一)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新型储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锂离子电池储能的能量密度持续提高,成本逐渐降低,循环寿命进一步延长。例如,目前部分先进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 260Wh/kg,成本较过去降低了 40%。此外,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也在研发和示范应用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新型液流电池的储能时长可超过 8 小时,满足长时储能需求;钠离子电池则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储备和较低的成本,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技术创新将为新型储能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其在新能源体系中的广泛应用。
(二)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电力系统稳定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型储能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全球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160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9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8%。在国内,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也在逐年攀升,截至 2023 年,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 17GW。同时,新型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调整和扩大,除了传统的电力系统领域,还逐渐向工业用户侧、分布式能源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领域拓展,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三)政策支持保驾护航
各国政府为了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型储能的发展。例如,我国制定了相关补贴政策,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以促进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一些地区还出台了储能容量电价政策,明确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价值和收益机制,提高了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在国外,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通过税收抵免、贷款担保、强制新能源配储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为新型储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结论
新型储能在基于风电与光伏互补的新能源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角色定位,通过平衡能源供需、提升电能质量、辅助电网调频以及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为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新型储能在技术创新、市场规模扩张、政策支持和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新型储能必将在新能源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新型储能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储能标准规范尚需完善、市场机制仍需优化等,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协同创新,以实现新型储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夕朦. 新能源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新型储能技术及产业研究[J]. 知乎专栏, 2022.
[2] 杨阳, 许紫荆. 新型储能行业专题研究:能源转型重要途径,技术路线百花齐放[J]. 知乎专栏,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