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学史”德育课程跨学科教学模式探索
郝红梅 聂刚强 曾鑫 龙丽 邹丽娟 徐奋飞
1.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第二中学 2.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初中历史德育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加强德育教育,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关键词:五育融合,德育,跨学科教学,历史教育,初中教育
引言
引言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即当前教育领域对德育的重视以及跨学科教学的推广。接着,详细介绍“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理论框架与教学现状
1.“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解析
“五育融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在此框架下,历史教育担负起了传授历史知识与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的双重责任。例如,在浙江省某中学的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不仅讲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也深入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有效地将情感态度教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德育是“五育”中的首要元素,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历史教育中,德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典范行为和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的道德观念来实现。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牺牲精神。
2.当前初中历史德育教学现状
在多数初中历史课堂上,德育教育仍呈现出与知识教学分离的状况。以江苏省某初中为例,历史教师在传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时,侧重于事实和数据的介绍,较少涉及改革开放背后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态度教育。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虽然达标,但对历史的深层理解和价值认同感较弱。这种分离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也难以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或价值上的引导。
3.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跨学科教学模式提倡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入理解。在历史教育中实施跨学科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政治等学科知识,增强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理解。北京市某中学实施的一个跨学科项目,将历史与语文课程结合,通过分析“文革”期间的政治演讲和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该时期的社会氛围和个体生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波动和价值冲突。在结论部分,跨学科教学模式能有效地结合历史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这种教学改革对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章验证了“五育融合”在历史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展示了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潜力和效果。
二、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的整合策略
在跨学科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关键步骤。以广东省某中学的“改革开放”主题教学为例,教师组织了历史与经济学的结合,通过解析邓小平理论及其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从经济角度理解历史进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中国历史数据库,展示数据和事件的时间线,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及其经济成果。通过实际数据的分析,学生能够观察到政策变化直接对经济指标的影响,从而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经济学解读。
2.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山东省某中学实施了一个结合历史与戏剧的项目,学生通过重现历史事件“珍珠港事件”的情景,来探讨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如PowerDirector进行视频编辑和剪辑,学生分组制作短片,从不同角度演绎事件。此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事件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和技术应用能力。此外,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深刻体验到历史事件的情感维度,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3.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教学效果对于教学模式的优化至关重要。以北京市某中学的跨学科教学试点为例,该校实施了以“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项目。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如智慧树(Zhihuishu),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课程评价。学生需要在平台上提交关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报告和个人感悟,教师则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分析学生提交的内容,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情感反应。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或者调整讨论小组的结构,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整合、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持续评估是实施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核心策略。通过这些策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也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跨学科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适用性,有助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人发展。
结论
跨学科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德育课程中的实施展示了其在多方面的显著优势。首先,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这种模式有效地连接了历史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戏剧和信息技术,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多维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其次,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和多媒体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最后,通过对教学效果的系统评估与反馈,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跨学科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历史教学实现了德育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通过不同学科的视角理解历史,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实践案例表明,跨学科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应对传统教学中遇到的挑战,如学科间隔阂、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一模式,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上,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持续推广和深化,可以期待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全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思明. (2019). 《历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教育研究, (7), 97-103.
[2]陈光辉. (2021). 《跨学科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 (4), 58-62.
[3]吴林青. (2018). 《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教育模式探索》. 基础教育研究, (2), 44-48.
[4]刘星洋. (202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历史教学问题, (3), 36-41.
本文系:衡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育融合下初中“学史”德育课程有效开展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XDJ202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