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赫宁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9

摘要: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中的融入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目前,高职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未能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发掘学生工匠技能的潜力。本文提出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关系、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以及强化教师职业培训策略,旨在丰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路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路径

引言: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创新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了独特文化内容。高职学校亟须创新教学策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有效整合进工匠精神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工匠精神教育提供新思路,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积淀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内容指引。二者的融合能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工匠精神教育,能够弘扬非物质文化中的传统技艺,传递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工匠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技法,展现出历代匠人积淀的智慧,可以为学生树立高度的专业精神,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精雕细琢,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往往包含着创新精神,契合了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态度。

2.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适应社会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领力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正是转型过程中所必需的内在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注重精湛的手工技艺、持之以恒的工艺打磨和创新意识与当代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紧密契合,能够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并保持对专业技能的高标准要求。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熏陶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逐步培养出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而非遗技艺所传递的职业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技能提升空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工匠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持,使教学资源更加多元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传统工艺的精髓,推动学生不断打磨自身技能,提升对细节的高度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所展现的传承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的长远思考,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专业技能的内在价值,培养出对技艺的不懈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增添了宝贵的经验。学生在技艺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形成对职业生涯的高度责任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策略

1.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显著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展至全球范围内。传统技艺往往依赖于面对面地传授学习,难以普及。但借助现代化技术,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得以注入新的活力。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移至线上,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业态的教学管理模式,依托智能技术平台搭建网络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体系。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整合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形成涵盖视频、音频、文本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库。教师在教学过程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线上平台中获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学习资源,同时在线下课堂中进行实际操作,结合智能设备辅助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推进。智慧课堂能够实时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为教师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传承教学的针对性。

2.搭建起学校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沟通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教育中,教师可以建立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沟通桥梁的搭建能够打破校园与社会文化的隔阂,为教学内容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二者的链接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源泉,同时拓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更为全面的职业素养。

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依托现有的教学设施,组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态环境进行调查。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带领学生深入当地文化社区,收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并详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实践情况、传承人及流传脉络。调查结束后,学生团队对所得信息进行整理归档,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料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入校园举办讲座。讲座过程中,传承人与师生直接互动,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操作,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感知。

3.成立非遗工作室,培养非遗传承人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系统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养途径,有助于将工匠精神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实践中。工作室作为一个集教学、实践、研究于一体的平台,能够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在工作室这种多维度的培养形式下,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工匠精神的精髓,逐步形成对技能精进的执着追求。

结束语: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新路径展示了丰富的可实践潜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相融合。在持续的非遗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活态传承。未来,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深入地挖掘非遗技艺的教育潜力,为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赵娅雯.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45-49.

[2]曹晓丹.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6):101-103.

简介:赫宁, 女, 19940715, 汉族 硕士研究生, 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学校邮政编码215009

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课题来源: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  课题编号:YJ-SK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