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袁武《走过沱沱河》的写意形式与文化精神探究

作者

戴云泥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北京 100081

【摘要】袁武的《走过沱沱河》以其独特的写意形式与深厚的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水墨画领域中的杰出作品。本文旨在通过对该作品的详细剖析,探讨其笔墨技法、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写意形式,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身份认同与探索、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等文化精神层面。

【关键词】写意形式;文化精神;探究

1 引言

袁武,作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领军人物,其作品以其粗粝厚重、真挚感人的风格著称。他的《走过沱沱河》是一幅具有深刻文化精神和艺术探索的画作。在这幅作品中,袁武将西方写实的造型手法与中国传统意象造型法则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画面中的牦牛群和藏族男子形象,通过浓重的墨色和粗粝的线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张力和疏密关系,展现了画家对形体把握和笔墨形式美的深刻理解。因此,《走过沱沱河》不仅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更是理解他艺术风格与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

2 写意形式的深度剖析

2.1 笔墨技法的创新与融合

在《走过沱沱河》中,袁武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写实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他运用大面积的浓墨重彩描绘牦牛群,墨色厚重而不失灵动,既展现了牦牛群体的壮观气势,又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表现出光影效果,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同时,他在勾勒人物形象时采用粗犷有力的线条,精准捕捉藏族男子的神态与动态,笔触干湿浓淡变化丰富,生动展现了高原人民的粗犷与坚韧。与其他作品相比,《走过沱沱河》采用了“整体写意,局部写实”的技法,体现了袁武对传统笔墨语言的当代突破,这种笔墨技法的创新与融合,不仅展示了袁武深厚的艺术功底,也体现了他对中西绘画技法融合的探索与追求。袁武的人物画在演进中不断的创新,凸显了其大笔墨、大气象和大写意的绘画特征。大笔墨是他长期坚守以传统笔墨为核心的概括能力和文化素养。伟大的画家不在于他能画出人物身上毛孔里的毛孔,而是能把千万个细胞凝炼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铸造一种力量。大气象则体现着其绘画背后的一种人文的关怀,人既是山,山即人的艺术思考。他的作品中物象外延的线,似一条左右扭转的钢筋,在似断非断之间展示着一种韧性,作品中大墨团,在黑色中射出神秘的光点,墨韵自然生发,可以说大写意即是他意象的表达。

2.2 构图与布局的匠心独运

袁武的《走过沱沱河》以其匠心独运的构图布局,展现了高原的壮阔与生命力。画面采用开放式布局,从左至右的延伸,仿佛引领观者走进了辽阔的高原世界。牦牛群作为主体,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它们是生命力的象征,是高原上坚韧不拔的代表。牦牛群的密集与藏族男子的零星点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动一静,一大一小,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藏族男子的形象虽然在画面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他的存在却如同点睛之笔,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人文的气息。他的姿态、服饰和表情,都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受到高原人民的质朴与坚韧。袁武在这幅画中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这种留白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技巧,更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留白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画家想要传达的意境。留白使得画面更加透气,更加灵动,仿佛赋予了画面生命。这种构图布局不仅体现了袁武对画面整体把控的能力,也展现了他对高原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他不仅仅是在画一幅高原的景象,更是在画一种高原的精神,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走过沱沱河》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是袁武对高原的赞歌,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

2.3 色彩与情感的交织

袁武的《走过沱沱河》在色彩运用上,以墨色为主调,点缀以藏族男子服饰的斑斓色彩,形成了画面的视觉焦点。墨色的浓淡变化,不仅描绘了高原的苍茫与辽阔,也反映了高原气候的寒冷和风雪的肆虐。然而,在这看似单一的色彩中,藏族男子服饰上的色彩对比,如红色的热情、黄色的光明、蓝色的广阔和绿色的生机,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带来了视觉的温暖和希望。更重要的是,这种色彩与情感的交织,传达出深沉而内敛的情感体验。藏族人民的乐观坚韧与高原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袁武通过这种色彩的对比和运用,让观者不仅看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更感受到了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感。在高原这片生命禁区,袁武的作品不仅仅是对高原风光的描绘,更是对高原人民生命力的赞歌。他用色彩对比,展现了高原的苍凉与藏族人民的热烈,用墨色的沉稳和服饰的鲜亮,描绘了高原人民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坚韧与乐观。这种色彩与情感的交织,让人深刻体会到高原生活的真实与丰富,也让人对这片土地和其上的人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4 写意中的人文意蕴

在写意形式上,袁武不追求完全写实,也不追求完全抽象,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种大写意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在造型上更加自由和富有表现力。他的画作不仅仅是对形象的再现,更是对生命和精神的深刻表达。袁武的艺术创作强调了“大笔墨”的使用,这不仅是对传统笔墨技法的继承,也是对其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当下时代的深刻思考。背后的文化精神层面,袁武的作品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本身的关怀。他的画作不仅仅是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更是对内在精神和情感的挖掘。

3 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

3.1 民族精神的颂扬

《走过沱沱河》不仅是一幅描绘高原风光的画作,更是一曲对民族精神的颂歌。画面中的牦牛群象征着藏族人民勤劳坚韧的精神;而藏族男子的形象则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与不屈。袁武通过对这些形象的生动描绘,传达了对民族精神的敬意与赞美。这种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在《走过沱沱河》中,袁武通过粗犷的线条和浓重的墨色,表现了藏族人民与牦牛的雕塑感,同时背景则被虚化和淡化,这种处理方式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抗联组画——生存》、《迎阿訇》、《进山》、《暮色》、《人流》、《水不深》和《大昭寺的清晨》。袁武的早期作品多采用写实手法,直面人生的苦难,关注人的生存权利,受到“徐蒋体系”的较大影响。而后期作品则更注重写意创作,强调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墨风格。《走过沱沱河》正是这种风格转变的体现,它不再局限于写实,而是通过写意手法展现了民族精神面貌与环境的关系,渲染出民族精神的现代生存图景。

参考文献

[1]马乔.袁武《静穆的高原》系列作品给我创作实践的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23.

[2]郎绍君.直面人生——读袁武写实人物画[J].中国画画刊,2023,(01):79-89.

[3]王艳敏.袁武水墨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2,(08):78-80.

作者简介:戴云泥,女,安徽阜阳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22级国画系硕士研究生,从事国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