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与高铁站非遗传承工作室的结合
范玉明 范辰霄
范玉明缂丝工作室 215161
摘要:本文探讨了城市文脉与高铁站非遗传承工作室的创新结合模式,以苏州缂丝技艺为例,分析了苏州高新区在虹桥站设立“非遗传承人虹桥站工作室”的实践经验,通过展示人类非遗缂丝及苏绣等作品,该工作室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精髓,还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文化窗口,本文总结了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策略。
关键词:城市文脉;高铁站;非遗传承;苏州缂丝;文化传播;文旅融合;
引言: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成为摆在各城市面前的重大课题,苏州高新区通过在上海虹桥站设立“苏州高新区非遗传承人虹桥站工作室”,特别是以苏州缂丝为代表的苏工苏作展示,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城市文脉与现代交通枢纽的融合提供了典范,本文将以苏州缂丝为例,深入分析苏州高新区在城市文脉保护与高铁站非遗传承工作室结合方面的经验做法。
一、城市文脉的挖掘与呈现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4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苏州高新区作为苏州城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创新精神,在城市文脉的挖掘与呈现上,苏州高新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1.资源整合:通过联合区内多个部门和街道,如苏州高新区文体旅局、狮山商务创新区等,共同打造“苏州高新区非遗传承人虹桥站工作室”,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
2.多维展示:展览不仅限于非遗技艺的现场演示,还结合了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产业融合等多维度内容,全方位展示苏州高新区的文化力量和文旅资源,这种多维度的展示方式,使旅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州高新区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现状。
3.特色突出:以苏州缂丝为代表的苏工苏作,作为展览的亮点,不仅展现了苏州传统手工艺的高超技艺,还凸显了苏州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特色非遗项目的展示,苏州高新区的城市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高铁站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在当代社会,高铁站不仅是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枢纽,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崭新平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巨大的人流量以及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高铁站成为展示地域特色、传播文化精髓的理想场所,苏州高新区将非遗传承工作室巧妙地设置在虹桥站,正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平台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1. 广泛传播的文化桥梁
高铁站作为现代交通网络的核心节点,每天承载着成千上万名旅客的流动,这些旅客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故事,苏州高新区在虹桥站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充分利用了这一平台的地域无界性和人员流动性,将苏州独特的非遗文化展示给来自各地的旅客,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的文化底蕴,还能在无形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 即时体验的文化窗口
与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相比,高铁站非遗传承工作室为旅客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文化体验,在这里旅客可以亲眼目睹非遗技艺的精湛表演,亲手触摸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品,这种即时性的互动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旅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在短暂的停留中也能深刻感受到苏州文化的魅力,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无疑比任何文字或图片都要来得更加生动和深刻。
3. 持续影响的文化印记
虽然高铁站的展览时间可能相对有限,但其在旅客心中留下的文化印记却是持久而深远的,当旅客在候车或换乘时,被苏州高新区非遗传承工作室所吸引,并在这里获得了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时,他们不仅会对苏州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主动传播和分享这种文化体验,这种持续性的文化影响,不仅有助于提升苏州高新区的城市品牌形象,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传播生态。
综上所述,高铁站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苏州高新区在虹桥站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的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一种创新尝试,更是对高铁站文化传播功能的一种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一举措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城市在高铁站开展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苏州缂丝的数字化探索与传承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苏州高新区还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以苏州缂丝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1.数字藏品: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苏州缂丝的经典作品转化为数字藏品,实现版权保护、防伪溯源等功能,数字藏品的推出,不仅可以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求还可以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
2.虚拟现实体验:借助VR/AR技术,打造苏州缂丝的虚拟现实体验馆,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缂丝技艺的魅力和制作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方式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3.在线教育:开设苏州缂丝的在线课程或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线上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缂丝技艺,在线教育平台的建立,有助于解决传统非遗传承面临的师资不足、地域限制等问题。
四、经验总结与展望
苏州高新区通过在上海虹桥站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成功实现了城市文脉与高铁站的有机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以下是对此案例的经验总结与展望:
1.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在规划、组织和协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这种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2.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在传承非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注重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等元素的结合,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有助于激发非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3.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实现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及旅客等多方利益的和谐统一,这种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苏州高新区应继续深化城市文脉与高铁站的融合创新,进一步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苏州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紫娟,刘雷艮.苏州丝绸"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及建议——以缂丝为例[J].山东纺织经济, 2016(8):3.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6.08.005.
[2] 何帆.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织造技艺[J].纺织报告, 2014, 000(009):31-32.DOI:10.3969/j.issn.1005-6289.2014.09.022.
[3] 刘洪波,袁月娇,刘虹.非遗活态传承下的定州缂丝创新设计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2(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