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王凯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云安中学 527500

摘要: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使学生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形成独立、客观、理性的思考。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阐明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历史事实的还原、历史知识的连接、历史探究的设计等方面探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既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又能提升其分析问题、论证观点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审辩性思维;教学策略

引言:审辩性思维是指个体在接受信息时,能够围绕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事实和论据加以论证,是一种理性、深刻、全面的思维品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现实需要。

一、基于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影响因素多样,学生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考察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等,揭示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学会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把握其本质[1]。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历史问题,不仅要看到事物正面,也要考虑反面;不仅要关注主流,也要留意细节。久而久之,学生养成全面、审慎看待问题的习惯,这种理性思维对其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课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平等交流、碰撞思想中,体会民主讨论的真谛,领悟兼容并蓄的可贵。而在历史人物、事件的评判中,学生又能深刻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追寻民族复兴的恢弘叙事中,把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熔铸一炉。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教育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学生由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民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二、基于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还原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历史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史料,如文献、图片、实物等,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甄别史料的真伪,分析史料的作者、创作时代和目的,揭示史料背后隐藏的社会风貌和价值取向。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异同,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领悟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

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节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文献中有关变法的记载,让学生理解变法的内容、目的和影响。通过比较魏文侯、商鞅变法的异同,学生能够把握变法运动的共性特征,即通过变革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加强君主集权,促进社会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变法的局限性,如加剧了社会矛盾,为秦朝专制主义埋下伏笔等,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春秋五霸的角逐对周王室产生了哪些影响”“变法运动如何推动了社会变革”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中,学生相互质疑、挑战权威,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二)加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系统思维的形成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了解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同时,要挖掘不同地域、领域历史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其共性和特性[2]。通过历史纵向发展脉络和横向联系的梳理,学生能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前瞻意识和预测能力。

例如,在教学《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认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教师可以介绍地理大发现之前的世界格局,分析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东方社会的发展水平,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介绍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探险活动,以及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贡献。也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包括推动殖民主义扩张、促进世界市场形成、改变世界力量对比等,让学生把握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除了纵向梳理全球航路开辟的发展脉络,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一事件与不同地域、领域历史的横向联系。如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矿产和农作物大量输入欧洲,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美洲原住民却遭受殖民统治和奴役,传统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历史境遇,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全球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精心设计历史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审辩实践的平台

历史探究是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展示自我的平台。探究活动要紧扣教学主题,体现学科特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如主题辩论、小组讨论、模拟法庭等,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辨,培养其敢于担当、勇于争鸣的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明辨是非、论证观点,表达看法,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等思维技能,逐步掌握论证的逻辑与方法。生动的实践不仅拓展了课堂空间,更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结束语:

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在历史事实还原、知识内在联系加强、探究实践活动设计等方面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思维品质。唯有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的有效策略,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曼. 面向学生审辩思维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 (15): 86-88.

[2]孟强. 基于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3, (30):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