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作者

王翰琛

长春市新解放学校 130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二、核心素养与初中数学教学的关系

核心素养,作为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涵盖了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关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在于其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是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1.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

数学教学应高度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性,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数学认知结构。在教学规划阶段,教师应深入挖掘各个知识点间的深层联系,将原本孤立的知识点巧妙串联,编织成一张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以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整式加减法的探究过程,通过类比推理,自主发现单项式乘法的运算规律。这种方法不仅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结,还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搭建起稳固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富含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至关重要,这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类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以几何图形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巧妙设问:“如何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花坛,给定周长限制?”此类问题贴近现实生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能驱使他们积极运用数学原理,通过推理与计算,找寻最优解。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更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3.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应当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这离不开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比如,在教授比例和比例尺时,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地图制作的实际场景,让学生直观理解比例尺的实质与功用;而在讲解方程时,则可以设计一些与购物、旅行等日常活动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方程的解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极大地增强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施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节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对于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设计简单明了的数学问题,逐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实践案例

案例一: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教学实践

情境导入:课程伊始,教师以“小学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理数的知识?”为引子,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单项式乘单项式。通过类比整式加减运算的研究路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单项式乘法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实验: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单项式乘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纸片拼图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不同类型的纸片拼接成不同形状的图形,并通过计算拼接后图形的面积,建立等式模型。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单项式乘法的理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问题解决:随后,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与单项式乘单项式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计算(-3a³b) * (2ab²)的结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总结归纳:课程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并鼓励他们进行猜想和证明。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单项式乘单项式的基础知识,还在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案例二:比例尺的教学实践

生活情境导入:课程开始,教师首先展示了一张地图,并提问:“这张地图上的比例尺是多少?”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接着,教师结合地图制作的实际应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使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动手实践: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例尺,教师组织了一次动手实践活动。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制作一张小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注出学校、家、公园等地点。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际距离计算出比例尺,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计算能力,还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随后,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与比例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如果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那么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拓展应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比例尺应用到其他领域,如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比例尺的基础知识,还在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强化知识联系、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入生活实例、实施个性化教学及跨学科融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案例证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此类设计,为数学教学注入新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迎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8):1.

[2]陆红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 2020.DOI:10.12219/j.issn.2095-4751.2020.2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