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作业扬尘污染控制技术与管理策略
王利
安乡县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415600
作者简介:王利(1982.11-),女,汉,湖南省安乡县,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卫作业在维护城市清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环卫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不仅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威胁居民身体健康,还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深入剖析环卫作业扬尘污染的来源及危害,详细阐述当前主要的扬尘污染控制技术,并从多个维度探讨有效的管理策略,旨在为降低环卫作业扬尘污染、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环卫作业;扬尘污染;控制技术;管理策略
一、引言
城市的清洁与整洁离不开环卫作业的辛勤付出。但在道路清扫、垃圾清运、绿化养护等环卫作业环节,扬尘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扬尘中的颗粒物包含多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微生物等,这些物质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对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扬尘污染还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出行安全,损害城市生态景观,因此,有效控制环卫作业扬尘污染迫在眉睫。
二、环卫作业扬尘污染来源及危害
(一)环卫作业扬尘污染的多元来源
环卫作业中的道路清扫、垃圾收集运输、绿化养护等环节均是扬尘污染源。道路清扫时,传统干式扫帚清扫易起尘,机械化清扫车若吸尘装置性能差或维护不足,同样难以有效收尘;路边落叶、垃圾处理不当也会引发扬尘。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垃圾倾倒搬运、运输车辆密闭不严,以及垃圾转运站的集中装卸作业,都会导致尘土飞扬与颗粒物泄漏。绿化养护方面,绿植修剪产生的枝叶碎屑、土壤翻耕施肥作业中的裸露土壤,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均会在不同条件下形成扬尘。
(二)扬尘污染的严重危害
扬尘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双重威胁。在健康层面,其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如PM10、PM2.5)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会沉积在呼吸道、肺泡,引发咳嗽、气喘等疾病,长期暴露更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肺癌风险。在生态环境方面,扬尘不仅降低大气能见度、加剧“热岛效应”,还会吸附有害气体加重空气污染;沉降至水体时会破坏水生生态,同时对城市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造成侵蚀,缩短其使用寿命。
三、环卫作业扬尘污染控制技术
(一)清扫降尘技术:革新传统作业方式
清扫降尘技术以机械化革新为核心,重点解决传统清扫作业的扬尘难题。机械化湿式清扫技术利用配备喷雾与吸尘系统的扫路车,通过喷雾装置预先湿润路面尘土,降低其飞扬能力,再由吸尘系统快速收集,相比干式清扫,可减少 80% 以上的扬尘污染。新型扫路车还能智能调节喷雾量,精准适配不同路面情况,高效清除细小颗粒物。负压吸尘清扫技术则凭借负压原理,依靠强大吸力直接吸纳尘土垃圾,无需大量用水,特别适用于商业区、地下通道等对积水敏感区域。其灵活的吸尘口设计可深入缝隙,作业时扬尘极少,有效净化清扫区域空气。
(二)喷雾降尘技术:灵活应对扬尘扩散
喷雾降尘技术通过水雾与扬尘结合实现降尘,分为固定与移动两种模式。固定式喷雾系统多安装于垃圾转运站、建筑工地等扬尘高发地,由多个喷头将水雾化后喷射至空气中,与扬尘颗粒凝聚沉降。系统支持定时或根据扬尘浓度自动感应喷雾,如在垃圾装卸区域,作业时自动启动喷雾,实时抑制扬尘扩散。移动式雾炮车则以机动性见长,其大功率喷雾机组能将水雾化成极小雾滴,借助风机远距离喷射,覆盖范围广。在道路施工等突发扬尘场景中,雾炮车可快速抵达现场,大面积降尘,及时控制污染扩散。
(三)吸附抑尘技术:材料创新实现长效抑尘
吸附抑尘技术借助新型材料形成保护膜,从源头抑制扬尘。化学抑尘剂通过喷洒在路面或物料表面,形成兼具黏附性与保湿性的薄膜,吸附尘土颗粒并减少水分蒸发,依据使用场景分为有机、无机及复合型。在矿山道路、露天堆场等重度污染区域,复合型化学抑尘剂效果持久,可大幅降低喷洒频次。生物纳膜抑尘技术采用纳米级可降解材料,在产尘设备表面形成纳米保护膜,当粉尘产生时,膜体迅速吸附团聚颗粒,使其粒径增大而无法悬浮。该技术环保高效,广泛应用于垃圾焚烧厂卸料区、建筑物料堆放区等,为扬尘治理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四、环卫作业扬尘污染管理策略
(一)构建多维监管体系,强化执法效能
通过“监测+执法”双轮驱动,实现扬尘污染全流程管控。在监测机制建设上,于城市主干道、垃圾转运站、建筑工地等扬尘高发区域部署在线监测设备,实时采集PM10、PM2.5等数据,并依托物联网技术同步传输至环保与环卫管理平台。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将污染数据可视化呈现于电子地图,精准定位污染热点,当监测值突破阈值时,系统自动预警,为应急处置提供数据支撑。执法层面推行多部门联动机制,环保、城管、环卫协同开展巡查,定期抽查道路清扫、垃圾运输等作业环节,严查降尘措施落实情况。对违规单位采取罚款、限期整改等处罚手段,倒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形成高压监管态势。
(二)优化作业流程设计,降低扬尘隐患
科学规划环卫作业全链条流程,从源头减少扬尘产生。在道路清扫环节,依据交通流量与污染程度动态调整作业策略:高峰时段避免大规模清扫,减少交通干扰与扬尘扩散;对建筑工地周边等高污染路段加密清扫频次。通过优化路线规划,消除重复作业与监管盲区,提升清扫效率。垃圾收运管理上,规范作业标准,要求轻装轻卸降低倾倒扬尘;强制实施车辆密闭运输与垃圾压实处理,杜绝运输途中泄漏。同时建立车辆进出转运站必清洗制度,配合运输路线优化,避开人口密集区与拥堵路段,最大限度控制扬尘传播范围。
(三)深化人员能力建设,凝聚治理合力
以“知识培训+意识提升”为抓手,打造专业化环卫队伍。定期组织扬尘防治专题培训,系统讲授污染危害、降尘设备操作规范与标准作业流程,邀请专家现场演示雾炮车、智能清扫车等设备使用技巧,并设置实操考核确保技能落地。同步开展环保意识教育,通过树立内部环保标杆、表彰先进个人与团队,激发员工责任感;设立合理化建议奖励机制,鼓励一线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推动形成全员共治的良好氛围,使扬尘防治理念融入日常作业。
(四)推动技术创新应用,赋能绿色升级
构建“研发-推广”双向促进机制,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政府联合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聚焦智能清扫设备、高效喷雾系统、新型吸附材料等领域,研发具备自适应调节功能的智能清扫车,以及环保型纳米抑尘材料。同时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对购置新型雾炮车、负压吸尘车的单位给予资金支持,降低设备更新成本;搭建技术对接平台,组织环卫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智能监测、生物纳膜抑尘等先进技术在环卫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以技术革新驱动扬尘治理效能提升。
五、结论
环卫作业扬尘污染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管理、人员等多个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清扫降尘技术、喷雾降尘技术和吸附抑尘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扬尘产生量。同时,完善监管体系、优化作业流程、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以及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等管理策略的实施,能够从源头上控制扬尘污染,提高环卫作业的环保水平。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环卫作业扬尘污染控制体系,以适应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广军,王慧珠.浅析排渣场扬尘控制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4,(07):205-207.
[2]河南出台扬尘污染防治差异化评价标准[J].建筑技术开发,2022,49(04):92-92.
[3]郑州傲蓝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种环卫作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CN115328034A[P/OL].2022-11-11[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