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前阅读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徐凯芸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前阅读能力的培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阶段不仅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还是幼儿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前阅读教育活动的效果,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制定恰当的教育目标,逐步发展幼儿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大班幼儿;前阅读教育活动
幼小衔接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关乎幼儿能否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大班幼儿前阅读教育活动作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大班幼儿前阅读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幼儿在阅读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培养幼儿前阅读能力的意义
(一)丰富幼儿的语言储备
第一,丰富幼儿的语言基础。前阅读能力指的就是幼儿在正式阅读之前,借助多种方式接触并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前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和积累词汇的宝贵机会。在参与亲子阅读、讲述故事、阅读绘本等活动中,幼儿能够接触到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而词汇的积累能够为幼儿日后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使其能轻松构建更为复杂、丰富的语言体系。
第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前阅读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学习非常多的新词,还能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词义,学会恰当使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这一角度来说,前阅读教育活动能够锻炼幼儿在真实、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促进幼儿书面语言的发展,为其小学阶段的阅读、写作奠定基础。
第三,培养语感与语音意识。前阅读教育活动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既包含阅读活动,还包含朗读、韵律游戏等活动。参与这些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节奏感,即语感。同时,通过初步认识字母、音节、单词发音等,幼儿能够逐渐建立起语音意识,而这是小学语文中阅读和拼写的重要前提。
(二)发展幼儿的阅读思维
第一,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前阅读教育活动会提供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图画书等,充满了奇幻的色彩与丰富的想象[1]。这些故事能够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阅读过程中,幼儿需要调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围绕图画、文字进行自由想象。这一过程就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其小学生活的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第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大班幼儿尚不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但教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细节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鼓励幼儿跟同伴、教师一起讨论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循序渐进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围绕故事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鼓励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借此让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前阅读教育活动中的故事通常包含解决冲突和问题的情节,可以让幼儿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自觉跟随故事情节,思考如何才能帮助角色克服困难。这种经历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问题分析能力、识别能力和解决能力,为其日后面对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挑战奠定基础[2]。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前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优选读物,实现阅读材料衔接
为了在前阅读教育活动中落实幼小衔接,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小学阶段、幼儿阶段读物的差异,并根据前阅读教育活动对幼儿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教师既要选择一些幼儿阶段的绘本读物,还要引入一些小学低年级的阅读素材;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大班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能力水平,保证阅读素材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做好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阅读过渡。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作为幼小衔接的阅读素材,并由此入手设计前阅读教育活动。该绘本是适合小学低年级阅读的素材,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插图,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故事性,穿插了非常多生活中的事物,能够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各种物品,逐步拓展其知识面和视野。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绘本内容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在这个故事中,老鼠小米都向小男孩奇奇要了哪些物品呢?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物品吗?”在该故事中,老鼠小米要过各种各样的物品,有饼干、牛奶、吸管等。教师可根据绘本内容提供对应的物品,让幼儿将生活物品与绘本内容联系起来,并引导幼儿思考老鼠小米要这些物品的原因,如喝完牛奶以后想要使用餐巾擦嘴等。此外,教师也可主动与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进行沟通,从低年级的阅读素材中进行筛选,在满足幼儿阅读需求、阅读喜好的同时,让幼儿逐步接触低年级的阅读材料,循序渐进消除对小学生活的畏惧感。在阅读具有连贯性、故事性的故事中,幼儿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还能逐渐适应新的阅读方式,为日后阅读小学读物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幼儿的年龄尚小,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认知。对此,教师应当借助外部刺激的方式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营造出更加轻松、活泼的阅读氛围[3]。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情境教学法逐渐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小衔接下的前阅读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素材的内容、幼儿的行为特点等,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可通过播放视频、歌曲等方式,快速集中幼儿分散的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阅读状态。
例如,教师可以将《小阿力上小学》作为前阅读教育活动的素材,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生活,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小阿力上小学》是一本关于小学生活的绘本,通过小阿力的视角展现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期待与担忧。在前阅读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与绘本内容相关的情境,先播放一段小学生活的视频或图片,让幼儿对小学生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再与幼儿一起阅读《小阿力上小学》,引导幼儿将自己代入到小阿力的角色中阅读故事,全方位感受小阿力的心路历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的图画,理解图画所表达的内容,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绘本中的文字,引导幼儿学习识字和阅读,提高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绘本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还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顺利实现前阅读教育活动的目标。
(三)制定计划,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开展前阅读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精心设计教育活动的过程,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顺利实现教育目标[4]。因此,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解读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活动,了解活动的内容、形式与目标,再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特点等降低目标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前阅读教育活动计划,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发展和成长,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低年级的学习。
例如,教师可在前阅读教育活动中选择《年除夕的故事》,让幼儿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分析、提炼其中的道理,逐步增加其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掌握深层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教师需调整大班幼儿的前阅读教育目标,也就是让幼儿从浅层阅读逐渐过渡到深层阅读,不仅要理解阅读素材的内容,还要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与思想情感,为低年级的阅读做好准备。具体来说,教师应制定出恰当的阅读计划:在阅读前开展导入活动,让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指导,采用分段式的阅读方式让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在阅读后进行适当的拓展,加入一些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可开展手工制作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需要制定恰当的教育目标,将重点放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上:(1)激发幼儿对传统节日与文化的兴趣,使其了解春节的习俗和来历;(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准确理解故事情节;(3)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其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并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通过制定计划并明确前阅读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可以更加有效、有序地开展前阅读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更好地阅读,还能使其在日后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结束语: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需要从小抓起,应当让幼儿全身心经历认识阅读、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享受阅读的过程。在幼小衔接背景下,教师需要格外重视前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创设恰当教学情境,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前阅读教育的目标,为幼儿提供更多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丰富幼儿的阅读体验,并为其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叶燕春.幼小衔接视域下优化大班幼儿前阅读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J].教师,2024,(22):78-80.
[2]周丽萍.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绘本阅读指导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苏大学,2023.
[3]裴真真.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前阅读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23.
[4]张冬妮.幼儿园教师早期阅读指导研究[D].西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