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的教学策略

作者

王永勇

柳林县第一初级中学校 033300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探索化学知识。本文深入探讨了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的教学策略,从情境创设的原则、方法以及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导入;教学策略

引言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是每位教师都需思考的问题。情境导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深入研究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的创设原则

(一)贴近生活原则

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导入的创设需遵循贴近生活原则,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其认知的起点。化学知识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食品添加剂、家用清洁剂的成分等。以“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入“厨房中的酸碱中和”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食醋与纯碱反应产生的气泡,以及用pH试纸检测不同食物的酸碱性,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这种贴近生活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陌生感,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此外,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化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在初中化学情境导入中,趣味性原则的运用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自制暖宝宝”的趣味情境。通过展示暖宝宝发热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化学原理。这种趣味性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形式和原因产生浓厚的兴趣。趣味性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巧妙地将化学知识与游戏、魔术、趣味实验等元素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三)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的核心原则。情境导入所创设的情境必须基于科学事实和化学原理,不能出现违背科学常识的情况。例如,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情境。通过展示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铁丝燃烧的条件和产物。这个情境严格遵循了化学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科学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准确把握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本质,避免因情境的不当创设而误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情境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生活实例导入

生活实例是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的重要资源,能够使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理解化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水的净化”时,教师可引入“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这一生活实例。通过展示自来水厂的水源采集、沉淀、过滤、消毒等环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步骤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在沉淀环节,可讲解明矾的净水作用,即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作用;过滤环节则可引入过滤操作的要点,如滤纸的折叠、漏斗的使用等。这种基于生活实例的导入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能帮助他们将抽象的化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

(二)借助实验现象导入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现象直观、生动,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魔幻泡泡”实验:将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倒扣在装有肥皂水的烧杯上,轻轻晃动瓶子,使二氧化碳与肥皂水接触,产生大量气泡。学生会对这一奇特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随即引导他们思考气泡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肥皂水产生气泡。通过实验现象导入,学生能够在观察和思考中逐步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实验现象导入的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实验,确保实验现象明显、安全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使学生在实验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化学知识的本质。

(三)结合化学史导入

化学史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是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的宝贵素材。在讲解“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史中的“原子模型演变”进行导入。从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讲起,介绍其提出背景和局限性;随后引入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阐述电子的发现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影响;再过渡到卢瑟福的“行星模型”,讲解α粒子散射实验对原子核发现的贡献;最后引出玻尔的量子化轨道模型,说明量子力学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这一系列化学史事件的介绍,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还能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伟大,以及科学家们不断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结合化学史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历史责任感,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

结论

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的教学策略是提升化学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入分析情境导入的重要性、创设原则以及实施策略,可以明确其在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贴近生活、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情境创设原则,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确保情境导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利用生活实例、借助实验现象以及结合化学史的实施策略,则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兴武.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导入策略[J].宁夏教育,2019,(Z1):115-116.

[2]陈永勇.情境导入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运用新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4,(17):83.

[3]夏静.初中化学情境导入策略的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1,(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