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美术课的教育实践探索
卢倩
深圳市向西小学 518100
摘要:“课程思政”是我国近两年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出现的一个热点词汇,倡导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性,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建议,以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当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小学教育建设增添助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育;课程思政;小学教育;思政
引言
近年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而德育作为五育之首,足见国家、社会、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课程思政”正是我国近两年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出现的一个热点词汇,倡导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加强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小学美术课程建设,不仅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2022版新课标非常重视和强调学科的综合性价值,美术也不再只是美育的学科,而是具有综合功能的艺术学科,同时也鼓励各校教师进行课程多元化的交叉融合探索,多方位挖掘单一学科的全科价值。因此,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小学美术学科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课程思政视角下美育与德育相融合的载体之一。
随着时代更迭,如今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时代的宏观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视角被国家强调指出,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任何学科课程的建设都应在“课程思政"的视野下为育人事业贡献力量。这一目标具体至我们如今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就在于要在美术课堂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培养新时代中国人才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因此,在小学美术课教育中,教师应当明确认知到运用传统文化、市政国情等各类思政资源为学生耳濡目染传递情感情怀、培育学生德育素养、发展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小学生最容易记住、也最容易体验的生活与实际开展思政与情感教育,让美术课堂成为助推学生成为新时代好少年的学习天地。
一、在跨学科美育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
美术教育应当致力于自身美育的属性,将传统文化与美术学科相结合,从而让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环境,形成爱国主义意识。
在2022新课标中,美术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都提到了“审美创造”、“审美感知”等关键词,为我们提示了美育之于学科育人的重要性。基于此,我们可以探索语文与美术学科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例如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一些古诗词,都是我国传统文学历史长河之中的较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也是小学生打开文言文大门、体验传统与文艺之美的起点,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艺术和博大精深,而美术学科的教学便可以与语文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如我在实践中,在学生的语文课里教学了古诗《山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古人作诗的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要给这首诗配一幅画,画面上应该有哪些景物呢?根据学生提取信息后汇报,画中应当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近处的景物画大,远处的景物画小,我还给学生介绍了长沙岳麓山上的爱晚亭,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杜牧笔下的枫林,让学生感悟古人对美的欣赏与领悟,让学生们在以情入画之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
琴棋书画,皆为艺术的代表产物,文学与美术往往是具备统一性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自己所学习的语文内容进行深化与拓展,加深对诗词意境的领悟和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又锤炼了自身的审美表达水平,还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发潜在资质,提升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与鉴赏能力。
二、结合时事新闻树立学生爱国主义意识
在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学生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树立爱国主义情怀,认为整个中华民族只有像拧结的一股绳一样团结起来,才能得保民族尊严的存续,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所以在当代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树立美育、德育融合施教的教学观念,用真情实感强化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从学生身边的案例出发,生动讲解,比如通过讲述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的抗疫事迹及全国各地的抗疫感人故事,结合照片、手绘漫画等艺术作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情感道德的内在转化,也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扭曲事实的谣言、低俗恶搞的价值观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再让学生们手拿绘画工具,神情专注,用画笔放飞想象的翅膀,从不同角度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抗疫场景,表达他们对党和国家最真挚的爱,对新时代的深情礼赞。
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融汇乡土情怀,提升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了解。譬如在教学岭南版三年级美术《走进传统民居》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体验历史悠久、富有岭南风味的民居之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爷爷奶奶不喜欢住在城里新房中,而更愿意呆在老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老家,那些传统民居,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传统民居里有什么……这些通常在是爷爷奶奶的记忆,老居民区里的故事,虽然现在很多都已经在岁月时光中消逝了,但这些记忆和怀念都还在。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欣赏传统民建筑,感受传统岭南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老一辈对岭南传统乡土风味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这些富有艺术张力、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不仅能深刻唤起学生的家乡情怀,更能让他们在生动的切身体验之中,领悟岭南人的乡土情结,而非单纯只是形式上的学习。
三、非遗活动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活动
非遗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帮助学生在艺术生活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渠道。
教师可以将美术活动与“传承非遗文化”进行联动,在美术活动中融入非遗美术项目——扎染,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发展自己的艺术思维和创意实践能力,将古老的非遗文化焕新面貌,彰显新时代风情,秀出自己的创造结晶。例如,针对岭南版小学美术《印染花布》一课时,我们开展了扎染项目,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之后再进行染色,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得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能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
这些美术创意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向心力与认同感,为本地非遗相关的民族产业打造了更人性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充分实现了文化育人、传统传承的功效。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如今的新课程、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美术不再只是单一的艺术学科,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艺术学科在思政价值更值得我们关注与挖掘,这同时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美术教师要通过积极进取,自我提升,通过丰富多变的课程设计、信息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发挥好美术的思政价值,展现时代风采,用饱含情感的绘画作品迎接新时代,让美术学科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1]李艳花.新时代背景下美术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4):13-14.
[2]张延.杨永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J].美与时代(中)2019(10):67-68.
[3]吴线.“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中国民间美术教学启示[J].美术文献.2020(10):96-97.